文档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敬称老杜、杜公;亦以郡望称杜陵、少陵;因排行第二,唐人习称“杜二”。杜甫是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诞生在笔架山下的窑洞里。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被世人广为传颂;草堂也就更加广为人知。
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包括“大廨”、“诗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内的一所优美的园林。
    “大廨”里陈放着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受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种历史资料3万余册,2000余件珍贵文物,是有关杜甫生平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现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1953年4月,郭老为杜甫纪念馆的题联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可是在郭的《李白与杜甫》书中,又令诗圣失尽尊严。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三吏”“三别”是历来对杜甫组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作品一方面对毫无章法的征集中男甚至老翁、老妪给百姓带来灾难表示不满,别一方面又不得不从平乱大局考虑,忍悲含泪,勉励百姓应征参战,这是一组深刻反映了历史真实的优秀诗篇。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在“三吏”中,因为夹带问答,所以杜甫本人出场;在“三别”中,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杜甫没有露面。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