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姓氏与文化.ppt

格式:ppt   大小:1,608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姓氏与文化.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17 文件大小:1.5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姓氏与文化.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姓氏与文化
第1页,本讲稿共22页
目录
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来源方式

姓氏的作用及其使用特点

姓氏的合流

第2页,本讲稿共22页
一、姓、氏的起源
,是因为周人的祖先弃,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后稷是其母亲踩了天帝的脚印后所生。
《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第8页,本讲稿共22页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2)地名转化说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第9页,本讲稿共22页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3)吹律定姓说
何晓明先生《姓名与中国文化》:“吹奏音乐,依其声音来确定姓氏,这种说法固然美妙、浪漫,但显然是作者的主观臆测之辞,其距离姓氏由来的事实真相,实在是不可以道里计了。”
第10页,本讲稿共22页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1)以国名为氏
在《左传》中,晋文公称晋重,鲁僖公称鲁申,蔡庄侯称蔡甲午,郑文公称郑捷,齐昭公称齐潘,楚平王太子建称楚建,宋戴公之孙称宋督,即是以国名为氏。
今天的许多常见姓氏,如鲁、吴、陈、邓、江、蒋等,也均是源于古代的国名。
第11页,本讲稿共22页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2)以官名为氏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对晋国大臣籍谈说:“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其他如太史、太祝、太卜、太师之官,各诸侯国皆有,因而史氏、祝氏、卜氏、师氏在周代非常普遍。
以史氏为例,周有史佚、史兴,晋有史苏、史黯、史赵、史龟、史墨,楚有史黄,卫有史猷、史狗、史朝。
第12页,本讲稿共22页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3)以邑名为氏
屈原,其先祖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在楚国任莫敖,被封在屈邑(今湖北秭归县),瑕本人以及他的后代便以屈为氏,称屈瑕、屈完、屈原等
商鞅,《史记》说他是“卫之诸庶孽公子”,因而以国名为氏,称卫鞅。但卫鞅到秦国后,帮助秦孝公变法,并率众大败魏军,迫使魏割地求和,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因而秦把商地(位于今陕西商洛县)封给他作为酬赏,其后他便以邑名为氏,称商鞅。
第13页,本讲稿共22页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4)以所居处的地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有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和南门一带的,因古代外城称郭而分别以东郭和南郭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东郭偃,自称是齐桓公的后代。而成语“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处士,也是齐国人,生活在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期。
东门、西门、百里、郑丘等,也都是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第14页,本讲稿共22页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5)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
宋桓公的儿子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鱼)为氏,称鱼苕、鱼石
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多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如春秋时有周惠王,庶出子孙即以他的谥号为氏,如战国哲学家惠施。
第15页,本讲稿共22页
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三代之前(这里的“之前”是三代结束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第16页,本讲稿共22页
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第17页,本讲稿共22页
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

《白虎通·姓名》: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
第18页,本讲稿共22页
三、姓氏的作用和使用特点
,妇人称姓
妇人的在未出嫁时,一般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伯姬(晋献公女,秦穆公夫人)、仲子(宋武公女,鲁惠公夫人);
出嫁后,则在姓之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如息妫(陈女,息侯妻)、江芈(楚成王妹,江侯妻);或者在姓之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齐姜(齐桓公女,晋文公妻)、蔡姬(蔡女,齐桓公夫人);
死后则在姓之前加上丈夫或本人的谥号,如穆姬(晋献公女,秦穆公夫人,即前面的伯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