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当涂县森林生态建设探讨
(function() {
var s = "_" + ().toString(36).slice(2);
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外来投资的持续增长,区域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但其资源型工业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环境污染仍然严重。一是城镇工业的发展导致耗能、耗水有增无减,由此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不断提升,可吸入颗粒物仍为空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二是水体污染严重: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②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水污染严重的COD、BOD5等多因子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③过量施用化肥及矿区排水等现象,使区域内许多河段水环境受污染;④矿山开采和工业废渣堆放场的淋渗水对浅层地下水产生污染,造成地下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增高。2013年,市、%,IV~%。
湿地退化严重
湿地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涂县具有较大的水面与湿地,而且近10年来稳定在总面积31 333 hm2的水平,%,%,,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约1 678 m3,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历史上大面积的湿地被围垦,河流及湖泊的滩涂面积缩小,境内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处于开发利用而疏于保护的状况,大面积的滩涂改造成围网养鱼、养蟹的高产水面,湿地生态功能受到影响[1]。长此以往,河(湖)床抬高,河、湖塘淤积将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生生态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错位,导致其功能下降、脆弱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
采矿(石)区对环境影响严重
当涂县境内主要有马钢集团姑山大型铁矿,数十家小型采矿(石)场规模小而分散,其采矿、采石一般采用剥离厚层开采,开采条件好,但对地表破坏度大、范围广,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大型采矿区原生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小型矿点生态创伤严重,恢复或重建难度极大,水土流失严重。据卫片判读,生态敏感度高的地大多集中在采矿区。
3 生态建设思路
树立“一城、一廊、两带、三区、多点”生态建设模式 一城:树立建设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的理念,确立城市林业的管理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城区、郊区的绿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在现有的城市绿化规划布局基础上,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社区片林地建设,提高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森林覆盖;着重加强城郊森林生态圈建设、城市外围森林公园与风景林建设;构筑与完善护城河、玉带河、襄城河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当涂城区通向马鞍山、博望区、黄池镇、大陇乡、湖阳镇的绿色长廊,把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形成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一廊:姑溪河景观生态廊道。姑溪河是县域境内最重要的河流, km,连接石臼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与长江干道相通,并蜿蜒流经青山,把山、水串联起来,沿岸不仅有圩区的广袤农耕景观,也有山林与丘岗起伏的地形变化。另外,以李白墓为依托的诗歌文化浓缩了当地人文历史,为山水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因此,打造姑溪河景观生态廊道,既可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连接境内旅游景点,便捷、丰富游憩活动。在姑溪河全线两侧的100 m范围内,可适当调整农业用地的利用方式,把农田、林网、台地人工林、经济林、村庄绿化以及青山森林公园有机结合,构筑景观生态廊道。
两带:①芜马高速公路、314省道绿化带。目前,已基本形成芜马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工程,绿化带宽已达30 m,需要扩带20 m,即高速线路内绿化要进行质量提升,采用常绿与落叶乔木相间、乔灌木结合形成水平与垂直结构上的多样性,构筑绿化带内的景观变化,以风景林填补单纯的绿色走廊,使人们能够欣赏到辽阔原野及远处分散的小丛林,达到心旷神怡的效果。②沿江防护林带。以林业血防工程为基础,在沿江洪水季节淹水小于2 m的江外滩、洲滩等地营造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地采用宽行距、行向与长江流水方向一致,实施间种,栽植区内路平、渠通、水畅,构筑起的防护林带具有抑制钉螺、控制血吸虫流行的功能。
三区:①县城郊丘陵山地森林保育区。主要包括城区东门白?山、甄山风景区及城区外围东侧的采矿(矿)区,形成城区的外围生态屏障。在风景区保护原有风景林,改造人工林为具有高度景观价值的风景林,进行森林结构调整,增强观赏性,在森林中采用小规模的经营技术,培养大径树木,并注重边缘设计,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居住环境,保持郊野森林的自然景观特点,采用不同树种划定空间,不能沿用建设园林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