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窦娥冤.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窦娥冤.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8/15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窦娥冤.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窦娥冤第一部分:常识积累一、文学常识 1. 元杂剧常识(1 )概念: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与元曲的关系: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2) 表现形式:它以“唱”、“云”、“科”为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 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脚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 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3 )元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 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内心里都郁结着深沉的悲愤不平,而且都很熟悉戏曲的舞台演出。作品真正具有悲剧精神,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等悲剧经典。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 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这一时期的杂剧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在题材内容上,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如马致远的《陈抟高卧》、《任风子》等,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借古代文人的际遇表达当代文人的感慨,如郑光祖的《王粲登楼》。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 : 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杂剧的创作中心南移至江浙一带, 南戏创作开始繁荣,出现了杂剧与南戏并行的情况,但是没有可以和初中期相比的杰出作家和作品。元晚期的杂剧在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 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4) 元杂剧剧本在形式上的特点 A. 折与场: 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每折分为若干场。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这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一场则是从演员上场至全部推入后台,舞台上出现空场。元杂剧中只有个别剧本不是一本四折的,如《赵氏儿》是一本五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