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word
word
2 / 23
word
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
王志坚X耀光王德寿
本小册子是在X耀光和王德寿教授分别整理的根底上,由王志坚进展了补充和修改。潘梅教师完成了录入工作,特此感谢!
《脊椎动物学》中的名词术语很之功用。也称血管弧。
脉棘:血管弧向腹中央合拢再向下延伸形成的突起称脉棘。又叫血管棘。
初生颌:在软骨鱼类,由于第一对咽弓的局部骨块消失而由剩下的上鳃软骨转化的腭方软骨和角鳃软骨转化的麦氏软骨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执行颌的机能。因这种颌在演化上出现最早,故称初生颌。
次生颌: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失去颌的机能后,由其前方重新形成的前颌骨、上颌骨代替腭方软骨成为上颌,由齿骨、隅骨等代替麦氏软骨成为下颌。这些膜性骨组成的颌,因演化上晚于初生颌,故称次生颌。硬骨鱼与其以上的脊椎动物的颌均属次生颌。
自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腭方软骨〔或上颌骨〕直接与脑颅连接,而舌弓和脑颅脱离,不再有悬颌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称作自连式,也叫自接型。肺鱼类和所有陆栖脊椎动物如此。
word
word
4 / 23
word
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大多数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通过舌颌〔软〕骨把颌弓悬系在脑颅上的连接方式称舌连式,也叫舌接型。
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颌弓除通过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外,还直接同脑颅相关节的连接方式叫作双连式,也称双接型。局部软骨鱼类属此型。
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口裂向上,这种口型称上位口,如翘嘴红鲌之口,此类口多以浮游生物为食。
下位口:上颌长于下颌,口位于头腹面,如鲨、鳐、中华鲟等鱼之口,这种口多以底栖生物或附着生物〔藻类〕为食。
端位口:上、下颌一般等长,口开于吻端,如鲤、鲫鱼之口,这类口多以漂浮在水中的生物或其它有机物为食。
幽门盲囊:一些硬骨鱼类胃、肠交界处的盲囊状突起,开口于十二指肠处,不同种类数目不一,可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一般认为有分泌消化液和增加食物消化吸收面积的功能。
板鳃:软骨鱼类的鳃,鳃间隔兴旺,鳃丝着生于鳃间隔上、末端不游离,呈板状,故称为板鳃。
栉鳃:硬骨鱼类的鳃,鳃间隔退化,鳃丝着生于鳃弓基部,鳃丝完全游离,呈梳齿状,故称为栉鳃。
喉鳔类: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的鱼类称喉鳔类〔或称开鳔类〕。
闭鳔类:鳔无鳔管的鱼类称闭鳔类。
原形尾:椎骨的末端平直,达于尾端,将尾鳍分为完全对称的上下二叶,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尾型,不光外形对称,内部结构也是对称的,这种尾型仅存在于胚胎期与刚孵化不久的稚鱼中。
歪形尾:椎骨末端弯曲向上,伸向尾鳍的上叶,把尾鳍分为上下不对称的二叶。即不光是内部结构不对称,外形也不对称,一般上叶大,下叶小,如鲨鱼、鲟鱼尾。
正形尾:尾椎末端仍上翘,但仅达尾鳍基部,尾鳍外形是对称的,即内部结构不对称,但外形对称的尾,如众多高等真骨鱼类的尾。
word
word
5 / 23
word
等形尾:也称假尾鳍,这些鱼的椎骨末端和原来的尾鳍都消失了,重新由背鳍或臀鳍的一局部向后延伸扩大而成第二尾鳍,其不论在外形上或内部结构上都是完全对称的。如鳕鱼、肺鱼、矛尾鱼之尾均属之。
楯鳞:最原始的一种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由埋入皮肤的基板和露在外面的棘两局部组成,而基板和棘均由真皮外突骨化而成,棘外覆有一层由表皮来的珐琅质,内有髓腔,开口于基板的底部,有血管,神经伸入腔内。
硬鳞:为硬鳞鱼类所特有,来源于真皮,为一些彼此紧接的菱形骨板,外表有一些坚硬的闪光质,下面为骨质板。如鲟鱼的鳞。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常见的鳞片,也由真皮形成。由真皮细胞骨化的骨质板所成,骨板外覆有一层角质化了的物质,骨板薄而软并略有弹性,一端插入真皮之内,另一端露于体外,突出局部两面都被表皮覆盖,彼此重迭成覆瓦状排列。骨鳞因形状不同分为圆鳞和栉鳞,前者后端边缘光滑,后者后端边缘有细齿。
卵生:动物以成熟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的形式排出体外进展发育,其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卵黄,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卵生。
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营养物质仍来自卵黄,母体只对胚胎提供保护和适宜的发育场所,最后发育成幼体才产出体外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
假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黄,同时子宫内膜与卵黄囊膜形成类似胎盘〔假胎盘〕的结构,母体与胚胎可发生物质上的交换,最后以幼体的形式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假胎生。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绒毛膜与尿囊形成真正的胎盘,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最后发育成为幼体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孤雌生殖: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卵子不经过受精而在各种外界因子的刺激下直接发育形成幼体的生殖方式称孤雌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