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废名《桥》之境摘要: 废名,抒情诗化小说的代表人物。这位在中国现代史上特立独行的作家, 走着一条与他的时代政治主潮相背离的道路。《桥》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部作品, 有“十年造桥”之称。废名选择在回忆中捕捉实物,在宁静温馨的人生场景中, 摒弃往昔的苦痛、生活中的种种困厄,改装后的故乡成了放逐心灵的伊甸园,幻化成一个田园美梦,漾着空灵虚静的世外禅趣。关键词: 废名;物境;情境;意境目录引言(1) 一、物境(1) (一)桥之意象(1) (二)过渡之意,两个世界的中介(2) 二、情境(4) (一)田园牧歌之情(4) (二)远离尘世的自由悠然(5) 三、意境(6) (一)空灵虚静(7) (二)禅之韵味(8) 四、结语(9) 注释(9) 参考文献(9) 引言: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梅县人。据张中行《负暄锁话》记载,废名是别号, 取义可能有三:一是放弃姓名之名,二是放弃声名之名,三是既放弃姓名之名又放弃声名之名。[1] 他堪称京派小说真正意义上的鼻祖,开辟了抒情诗化小说的新模式,而且对后来的沈从文、汪曾祺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的特别之处是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营造。作品不仅刻画了乡村风景、风俗和人情之美,尤其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禅趣的体悟。意境是有层次的, 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称诗有三境: “物境”、“情境”、“意境”。其中物境“得形似”,情境“得其情”,意境“得其真矣”。宗白华在《意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认为意境有三境:第一境是“直观感相的渲染”,第二境是“活跃生命的表达”第三境是“最高灵境的启示。”[2]废名笔下的《桥》中对于意境的构成同样也经过了这样由低到高的三种境界。下面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逐层进入废名先生《桥》中的精神家园。一、物境物境的构成离不开一个个物象的组合,作家通过物象,在行云流水中构建一个个诗意的空间。《桥》分上下卷,上卷又分为上下两部,上部 18章,18个题目,下部 25章,25个题目,共计 43个题目。这些题目中除 5个之外,都是以“物”作为篇名。下卷有 9章,除 3章不是以物命名外,其他也都是以物定名。而且这 3章它们虽不以物命篇但其中也充满了对空间事物的描写。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事物构成了富有意味的物境,也可以说这些物象本身其实就已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意境空间。如《桥》中“桥”与“过桥”的意象重复出现, 这既是意象与人生场景的复现,也是艺术主题复现。正是对桥这个空间事物的迷恋造就了独特的废名和独特的《桥》。(一)桥之意象桥是废名最喜爱的一物象之,他把他用力最多的长篇小说也定名叫做《桥》, 足以见得喜爱之情。而且这篇有着“十年造桥”①之称的《桥》,无疑是凝结着废名先生最深感情和最纯灵魂的一部巨作。在他的眼里, 每一座桥是有灵魂的, “石桥是沉默,是图画,对于它是一个路人;木桥是密友,是音乐,常在上面跑来跑去,是跑得好玩的,并不是行路”[3]。废名先生对于各种各样的桥都是喜欢的,东岳庙和尚举办的“过桥”,五祖寺的花桥,出东城的赛公桥、公公桥等等,这些数之不尽的桥在废名的记忆深处留下了美好的印记,也引发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哲思。废名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世界里都有桥的影子。李妈屋前有座石桥(《流衣母》), 陶家庄通往菱荡的石桥(《菱荡》),莫须有先生举家下乡, 途经有王马桥、龙锡桥、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