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欧亚大陆的红色记忆 20 世纪初的中国,列强侵凌,国弱民贫,风雨飘摇。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远赴重洋,足迹踏遍欧亚大陆;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寻求先进科学技术与救国思想,探索中国革命的方向,万里跋涉,激情澎湃在异国他乡; 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救国图存的正确道路,引领人民走向解放,建立新中录的学习生涯 9月9 日缴纳学费 5 日元, 10月 26 日缴纳学费 日元, 11月9日缴纳学费 日元……这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史料中心保存的“大学部政治经济科”“大正四年度学费领收簿”第 33 页上的内容,在文献上的名字是――李大钊。李大钊在日本大正三年即公历 191 4年9 月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学制两年。据早稻田大学教授刘杰介绍:“李大钊在早稻田不仅学习日语、英语这些比较基础的课程,同时也学习经济学、法律等。”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在课堂上, 李大钊接触到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 结识了主张为人民争取福利、思想上偏向社会主义的安部矶雄教授。这段交往对李大钊的救国理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15 年, 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由于参加革命活动,长期缺课的李大钊不得不中止学业返回祖国。早稻田大学教务部教务课木下耕一展示的一张学籍卡证明了这段历史。这张卡片上记载了李大钊的出生年月、籍贯、学历、学科及在东京的住址,显示李大钊于 1915 年7月5 日完成了第一学年的学录却是空白。回国后,李大钊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鼓舞和启发,发表了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演说, 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和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法国:一间斗室呈现的革命足迹从巴黎十三区车水马龙的“意大利广场”向西北走几十米,转进寂静的戈德弗鲁瓦街。稍走几步, 街口墙上有一块带有头部浮雕的青铜色纪念牌,下面用金色的法文说明――“周恩来, 1922 至 1924 年留法期间曾居住于此”。这里是青年周恩来旅法生活并开展革命工作的旧址――戈德弗鲁瓦街旅馆。纪念牌是 1979 年法国政府所立, 旅馆也成为受保护的历史建筑。留学法国期间,经济并不宽裕的周恩来看中这里低廉的价格。他白天勤工俭学, 晚上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法通讯, 并发起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 ,开展党团活动。经过扩建,当年周恩来在旅馆临街一层居住的房间已经成为拥有独立卫生间和洗浴设施的标准双人间。但在当时, 这里只是一间面积仅七八平方米的简单小屋。聂荣臻元帅曾在回忆文章中说,周恩来在法国“真可谓身居斗室”, 唯一的一间住房不足 10 平方米,既是他的住所,又是办刊物和进行党团活动的中心。人多了,实在装不下,只好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活动。“每当我到恩来那里, 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 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如今经营这家“海王星旅馆”的是华人夫妇李建乐和杨艳春。他们购买这里不仅因为设施完好齐全, 环境舒适温馨, 更是因为它曾经是周恩来居住过的地方,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