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广州管圆线虫.ppt

格式:ppt   大小:3,541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州管圆线虫.ppt

上传人:小白 2022/1/18 文件大小:3.4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州管圆线虫.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体寄生虫学
1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五、流行与防治
四、诊断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2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人体寄生虫学
1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五、流行与防治
四、诊断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2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成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幼虫偶尔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陈心陶(1933,1935)首先在广州的家鼠体内发现该虫。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Nomura和Lin于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的。
3
一、形态
1
成虫
线状,细长,体表具细横纹。雄虫长11~26 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雌虫长17~45 mm,子宫双管形,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间的螺旋纹。
4
一、形态
2
幼虫
第3期幼虫为感染期幼虫,外形呈细杆状,大小为(~) mm×(~)mm,虫体无色透明。头端稍圆,尾部顶端骤变尖细,食道比虫体长度1/2稍短。
5
二、生活史
终宿主 鼠(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 淡水螺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等)、蛞蝓
转续宿主 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和蜗牛、鱼、虾、蟹等
媒介 瓜、菜
感染期 第3期幼虫
感染途径 经口、皮肤(儿童)
感染方式 人食入未熟的螺、蛞蝓、虾、蜗牛、蟹等
6
二、生活史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图
7
二、生活史
中间宿主
褐云玛瑙螺
福寿螺
蛞蝓
8
三、致病
1
致病机制
幼虫在体内移行,通过肠壁、肝脏、肺、脑引起一系列机械性损伤和炎症反应,部分分泌物及脱落产物具毒性作用。最严重的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在大脑、脑膜,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颅神经和脊神经也可受累。
9
三、致病
2
临床表现
(1)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
(2)颈项强直
(3)恶心呕吐
(4)低度或中度发热
(5)感觉异常
(6)视觉损害
10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11
三、致病
潜伏期
潜伏期1~27天,,症状不明显,少数患者有腹痛、腹泻。
急性期
早期多有发热、头痛、感觉异常等神经根炎症状,也可有嗜睡、昏睡等症状。轻型病例1周左右症状消失,中型或重型病例可持续半个月甚至1个月左右。
恢复期
各种症状减轻或基本好转,病人逐渐康复。极少数重病人出现持续高颅压、昏迷或脑实质定位损害表现,预后较差。
12
四、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近期(2个月内)进食了生的或半生的淡水螺肉、转续宿主的肉、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或喝生水等。
2.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发热、剧烈头痛,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检查时可有颈部强直或有各种部位的皮肤感觉异常。
3.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脑脊液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3
四、诊断
4. 免疫学检查 用ELISA、IFA或金标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5. 影像学检查 MRI表现多种多样,脑、脊髓内多发长条形影或结节状强化病灶和软脑膜强化。
6. 病原学检查 从脑积液中或眼内等部位查出幼虫或成虫可确诊,但一般检出率不高。
以上1~5项可作临床诊断依据。此外,本病需与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寄生虫病相鉴别。
14
流行
五、流行与防治
地理分布 广州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日本和美国,我国主要在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多数呈散在分布,但也有群体暴发流行。
传染源 主要为鼠类。
传播途径 人食入未熟的螺、蛞蝓、虾、蜗牛、蟹等而感染。
15
预防
五、流行与防治
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