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王阳明心学信仰的教化研究摘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教育家, 为了在士人和大众中普及心学信仰, 他通过书院讲学、讲会、兴社学、发告谕和制乡约等教化途径, 达到了“化民成俗”和建构大众道德信仰的目的, 又使心学信仰演化成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实践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关键词:心学;信仰;教化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589 ( 2015 ) 11-0016-02 对于阳明心学, 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宗教性道德和传统, 他所说的“人人心中有仲尼”“满街都是圣人”的观点是心学式的一种虔诚信仰,彰显了对心体的自信自觉。阳明不仅以此信念来提升道德修养, 还注重其在道德实践中的意义, 担负起教化大众的责任与使命, 其教化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书院讲学、讲会、兴社学、发告谕和制乡约等途径, 最终使教化由政治取向扭向为社会取向、由上层精英转向下层庶民, 使心学信仰成为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之学,构建了世俗社会中的道德信仰,推动了心学信仰教化的世俗化、社会化。一、阳明的心学信仰我们认为,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具有浓厚而又鲜明的宗教向度, 他认为人的“良知良能”是“发用流行、无所不照、无所不能的”,人的本性是与自我感性心理如情、欲、知、意等血肉联系的身心的“主宰”,人性是充满智慧和人类理性的, 是能够支配自然和社会秩序的主宰者。他又用“精金成喻”的例子, 论证了所谓“满街人都是圣人”的理想社会模式和人格, 提出“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概念, 最终达到着一种和谐的理想的社会秩序, 实现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 这种自觉自信的心学信仰, 使人类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对人们的终极关怀构成了坚固精神家园。而作为这种虔诚信仰的心学不仅是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乎现实构成的学说, 更是一种实践学说, 作为道德主体实践者的理学家们, 以内心信仰为指导, 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不仅个人追求更理想的境界, 指向更有意义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 而且还在地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昂扬人的主体性, 唤醒每个人内在的道德, 发挥心学信仰的社会功能, 来净化风气, 塑造新思想, 达到重整社会秩序, 实现治天下的目标。二、阳明的心学信仰的教化之道王阳明凭借着对心学信仰的强大自信与自觉, 对社会大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教化活动, 如在讲学中强调尊孔重礼的儒家思想教化, 对忠孝节义等人和事的褒扬嘉奖活动, 有组织地采取一些政治和社会政策,如“告谕”、训告等教化的教育, 对民间诗歌、戏曲、小说、风俗等方面的教育,和“乡约”、家规、家训等之类的教化,这些都对“化民成俗”“劝课农桑”“规范人伦”,移风易俗,提升社会精神面貌,控制社会的思想意识,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促动人们的道德实践起着积极作用。(一)讲学王阳明在心学的教化活动中试图以讲学的手段建构起一种新的学术体系, 唤起同门之间的一体认同意识, 促使讲学变成一场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实践之学。王阳明自三十四岁时在京师授徒讲学, 在贵州龙场初成规模, 后又被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主持贵阳文明书院, 此时是王阳明大规模讲学活动的开始。此后, 王阳明所到之处, 无论是庐陵、京师、南京等, 都致力于讲学。居越六年( 正德十六年 1512 年到嘉靖六年 1527 ), 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