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确定分子的极性。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匀称,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匀称,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依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加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像相溶原理
①相像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像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像相溶”中“相像”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像。
③假如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相反,无氢键相互作用的溶质在有氢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中学化学选修三学问点总结2
(1)原子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依次,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原子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织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依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汲取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汲取(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汲取光谱和放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觉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中学化学选修三学问点总结3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确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确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确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根据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依次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渐渐减弱,非金属性渐渐增加。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根据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依次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渐渐增加,非金属性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