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国学与礼仪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学与礼仪文化.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8/1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学与礼仪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学与礼仪文化主讲:彭林教授彭林教授于 1989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等; 主编《中国经学》。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 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已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著有《( 周礼) 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 点校的经典与文献有《仪礼注疏》、《礼经释例》、《观堂集林》等。在清华大学主讲的课程有“先秦史”、“青铜器研究初阶”、“先秦两汉经典研读”、“中国古代礼学思想研究”、“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等。开设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影响巨大,曾应邀在数十家媒体、高等学校、机关团体等作中华传统礼仪的讲座。“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 并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称号。时间: 2009 年5月 31日( 星期日) 15:00 — 17:00 地址: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公益免费,敬请提前入场《国学与礼仪文化》讲座文字转自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国学与礼仪文化》视频转自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媒体报道“礼”体现浓厚人文精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做客大讲堂,讲《国学与礼仪文化》转自《深圳商报》 2009 年6月2日 C3版 5月31日下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主讲《国学与礼仪文化》。这位被清华大学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的教授, 在近3个小时的讲座上畅谈了礼仪与东西方文化的内在联系, 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为大讲堂5月“礼仪文化”系列讲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东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灵魂由上帝来管,而中国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 靠道德来管。”彭林认为, 道德之所以能融入人的身体, 就是因为它可以转换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体系, 于是就成为了“礼仪”。“一个人每天都按照‘礼’的要求去生活, 每天都在实践‘礼’, 那么道德也慢慢地就在他身上内化、升华, 最后他靠自己的修为, 成为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彭林介绍, 归结起来,“礼”在中国文化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文化里, “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礼’是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东西,而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是可以通过‘礼’体现出来的。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也是可以用来正国的。圣贤是怎么说话的?圣贤是怎么与人相处的?圣贤又是怎么生活的?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 使人们都期望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就是‘礼’的意义。”彭林说, 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你有多少钱, 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行, 最高的是圣贤。“成圣成贤要修身。怎么修身呢?要靠礼。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 所以正身也。这个‘礼’不是讲人心纯粹外在的东西, 而是要修身践言, 做善事。”彭林介绍, “礼”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