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袁天鹏:遵守规则需要什么文化
袁天鹏:遵守规则需要什么文化
2007年起就开始尝试实践推广活动。五年来,听到最多、也是思考最多的,就是“规则与文化之争”。最近,寇延丁和我共同写作的新书《可操作的民主》一经
出版,就果不错。
之后朋友出门了几天。再回家吃饭时,发现分餐制这个事儿好像早就被大家忘到了脑后。他就问:“我们说好的分餐制哪儿去了?”结果是他岳母带着“就说
你们不靠谱吧”的眼神说:“分什么餐啊!我盘子都给你们收起来了!”朋友僵住了,看看岳父,岳父不知所措地笑笑,低头吃饭没说话。朋友没有办法,也灰溜溜
地直接夹菜去了。
所以朋友问我,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我给他讲,这是绝对典型的例子啊!如果决策都是这样当面锣、背面鼓,决策了就烟消云散了,再什么规则、再什么表决、再什么民主制度也都是落空啊!
怎么办呢?我的口号是“既不生气也不放弃”!控制一下情绪,笑着说:“唉呀,我还是担心自己吃撑了,控制一下量吧!”然后自己去找个盘子自己分了
吃。记住,不要做过了,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做给人家看的,你就是在做一件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而已。这就叫从自己做起。也许下次岳父就会加入,也许再下次岳母
就会觉得分餐确实也没什么不好。
但这个事情带给我的联想绝不止这些。
民主议事有一条精髓——“先辩论、后表决”,目的就是要给不同观点、尤其是少数方观点表达诉求和理由的机会。但是给她机会她不表达怎么办?类似“一
家人吃饭分什么餐啊?”这样的辩论着实令人困惑:听语气,反对的理由很充分,但仔细想,又什么理由都没说。一家人不能分餐,这是她的“公理”?是在她看来
不需要说理由的东西?是她的固有思维在作怪?反过来,你问她,分餐有什么坏处吗?她也说不出来。也许她只是避讳“分”字儿?无从得知。
民主议事的另一条精髓——按照正当规则做出的决议,即使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也必须坚决执行,因为我遵从规则——这样的观念我们是非常缺乏的。我们习
以为常的口号——“少数服从多数”——其实具有很强的误导性:我少数方不是服从你多数方的“人”,这与“人”无关,我们决定的是“事儿”,我只是遵从我们
共同约定的规则,承认按照这规则得出的结果代表整体的意愿,这是最起码的契约精神,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次我不承认这样的规则所得出的不利于我的结果,那么
下次别人也不会承认这样的规则所得出的利于我的结果,那靠什么才能做出决定呢?只能看谁拳头更硬、谁更有手腕、谁更强势,那就是丛林规则。
分餐制事件说明,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有很多参会者习惯于固有思维,虽然说不出新观念的不对,但就是无法接受新观念,面对一个公开公平、但需要自己主动竞争的决策流程,不知道如何行使权利,不会公平竞争。
然而在决议做出之后,他们却以一种无声无息的方式把决议放在了一边,一个眼神,一两句轻轻的玩笑,就让一番程序规则做出的决议化于无形,让什么规则啊、程序啊变得像“假正经”一样可笑了。
不要觉得我在小题大做——有人会说,“分餐不分餐都一样吃,何必在意嘛?”好吧,我不好说这种态度有些“犬儒”,因为这么说算“扣帽子”,属于人身
攻击,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出于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