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明朝戏曲.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明朝戏曲.doc

上传人:fy5186fy 2016/8/16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明朝戏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明朝戏曲明代的戏曲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洪武建国到正德、嘉靖以前为一个阶段, 以后为一个阶段。总的来说,前者是杂剧走向衰落的时期,后者则是传奇戏发展的时期。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实厘而二之。”①他在这里所说的国朝系指元朝。也就是说, 元代继承了金院本和杂剧而发展成了元代的杂剧。金院本是一种固定的戏曲表演形式, 由五种固定的角色扮演, 故又谓之五花爨弄。但是院本的唱法到了元末便逐渐失传, 无人能按谱唱演了。由院本发展而形成的元代杂剧继承了院本的基本形式, 并且在表演中逐渐形成了每剧四折一楔子的固定程式。杂剧到元末虽然有所衰落, 但是仍然是当时的主要戏曲表演形式, 所以到明初又继承了元杂剧的基本形式, 并且逐渐发展形成了明代的杂剧。明初的杂剧不仅继承了元代杂剧的基本形式, 而且同元代杂剧一样, 以民间的演出为主, 并伴随着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重新成为城乡民间文化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大约到永乐中, 杂剧的演出便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永乐九年( 1411 ) 正式公布的关于杂剧的禁令, 便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这种官方干预也就决定了明初杂剧的发展方向, 必然是在当时政治允许的范围之中进行: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 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②在这样的限制之下, 明初的杂剧几乎只能是以正统的忠孝节义的教化戏、正统的历史戏以及空洞无物的神仙戏为主, 而与元代杂剧那种大胆揭露社会黑暗, 表露人民心声的民众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了。明初最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是周宪王朱有燉,史称其“博学善书”①,尤精于北曲。作杂剧三十余种, 大多为宣扬正统思想教化和神仙吉庆之类的作品。所以万历年间文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说:“本朝能杂剧者不数人,自周宪王以至关中康王诸公,稍称当行,其后则山东冯、李亦近之。”而且明杂剧的作品也逐渐成为皇室权贵活动中的排场,或简单供其笑谑的闹剧,虽然也有一些相对优秀的作品,但总体水平却是每况愈下了。①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①《明史》卷一一六《周宪王朱有燉传》。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正德时期, 甚至到嘉靖、隆庆年间。当时人曾记南京地区民间戏剧演出的情况: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 或多人,唱大套北曲,乐器用筝、■、琵琶、三弦子、拍板。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乃北曲大四套者, 中间错以撮垫圈、舞观音, 或百丈旗, 或跳队子。②南京地区权势之家流行北曲, 显然并不是因为出于对北曲的欣赏, 而是因为这时候的北曲还是代表了官方的正统戏曲。不过这时候已经是明代戏曲的转变时刻, 由南方发展起来的南曲, 无论从内容还是表演形式上都超过了北方的杂剧,而且已经开始进入到宫廷之中。然而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和整个上层社会中,他们心目中杂剧仍然是一种官方艺术,是具有传统的高雅艺术, 他们不甘心于这种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的衰亡, 因此一些人不仅提倡而且开始着手创作新的杂剧, 以求达到挽救杂剧的目的。于是随着杂剧逐渐失去了原来的观众而被南戏所取代的变化,明代的杂剧开始退出了民间表演的舞台,走进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