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十九首》对汉乐府的继承发展
20 世纪末期 , 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等中国学人对肇始于美国的口头诗学展开了系统的引介、翻译 , 将它进行吸纳、转化和本土化 , 创造性地解决本民族的问题。在进入中国学界的 20 多年中 , 接受 , 因而才会使一首诗在社会上很快地流传开来。 ” 他一再重申汉乐府演唱与语言程式的关
系 , 提出“为了顺利流畅地表达而充分地使用套语” 与“歌诗的写作要符合汉乐府相和诸调的表演套路”的观点。
我们必须将程式放在具体的演唱语域里阐发它的传统内涵和功能。 以汉乐府演唱结束时使用的程式化语句为例 ,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 , 在王公贵族的宴饮集会
上 , 口头诗人经常会演唱歌辞给主人和宾客助兴 , 在每次宴集结束以前 , 都会演唱一些程式化的表示祝福或祈愿的词语。 胡应麟《诗薮· 古体杂言》有云 :“乐府尾句 , 多用‘今日乐相乐’等语 , 至有与题意及上文略不相蒙者 , 旧亦疑之。盖汉魏诗皆以被之弦歌 , 必燕会间用之。尾句如此 , 率为听乐者设 , 即《郊祀》延年意也。” 有时 , 表示结尾的程式有一种劝诫的含义 , 如“多谢后世人 , 戒之
慎勿忘”。顾颉刚对此曾说 :“末云‘多谢后世人 , 戒之慎勿忘’ , 这种唱罢时对
于听众的叮咛的口气 , 与今大鼓书中《单刀赴会》的结尾说‘这就是五月十三圣
贤爷单刀会 , 留下了仁义二字万古传’ , 《吕蒙正教书》的结尾说‘明公听了这
个段 , 凡事要忍心莫要高’是很相像的。 ”
正是因为程式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汉乐府中常见前后文意不一致或无
关的现象 , 余冠英认为这些割截拼凑完全是为合乐的方便。 赵敏俐认为演唱中的口头诗人“似乎不太关心语言的修饰 , 只是顺着故事的发展次序 , 凭着自己对于演唱套路的熟悉来进行即兴表演 , 比较随意地组合成了一首歌” 。朝戈金对口头史诗中叙述内容的不一致做出过科学合理的解释 , 说道 :“ 至于叙述中的 ‘缺陷’,
那是由于歌手是依照着固定的主题来结构故事的 , 一些高度模式化了的传统主
题 , 是适合拼合在一起以构成故事的 , 但是它们又在细节的某些方面彼此矛盾或不一致 , 而此时的歌手正全神贯注于表演 , 未必会意识到在他的演唱中 , 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种所谓文本的缺陷 , 是口头表演中所难以避免的 , 它未必与‘年代累层’ 或‘片断汇聚’ 这些口传文化现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或许 , 这种观点能够较为科学合理地解释汉乐府中拼凑分割和文意互不相属的现象。
汉乐府中的程式在口头诗人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定型 , 成为口头诗人演唱汉乐府惯用的构筑诗句的部件。随后 , 它们逐渐为文人所接受 , 文人使用它们来
创作自己的书面诗歌。 《古诗十九首》大量使用了汉乐府中的程式化诗句 , 体现
了文人对汉乐府演唱传统的承继。
(一 ) 由多个诗行构成的程式。
汉乐府《西门行》 :“人生不满百 ,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 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 , 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 , 何
不秉烛游。” (17)
(二 ) 由一个诗行组成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