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ppt

格式:ppt   大小:398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ppt

上传人:1485173816 2022/1/19 文件大小:3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 孙德玉
电子邮箱: ******@
电话:**********
几则现象
现象一:亚洲儒学文化圈国家经济的崛起
教育的社会作用。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还认为治理国家,教育工作比国家的政令、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宁可“去食去兵”,也不能失掉“民信”。其理由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这里又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其次,指出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人的智、愚、强、弱,也主要靠教育和学习。“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孔子把人分为四等,承认人有“生而知之者”,这是不正确的,反映了他认识的局限性。但总的精神,他还是强调学习的重要,鼓励人们奋发学习,强调教育的巨大作用。他自己就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重视后天的学更重于先天的禀赋。另外,“上智”(生而知之)的人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物;“下愚”是没有学习的人物,他强调的是“学而知之” 。
三、“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孔子明确主张“有教无类”。 理解“有教无类”的关键在于“类”字,对此,汉代马融和梁代皇侃均作了注解。马融注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皇侃疏曰:“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同时,孔子招生始终坚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四、“内圣外王”的教育目的论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一方面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重用已有的贤能之士;另一方面则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君子贤人(志士仁人)。
1、现实目标——“士”
2、理想目标——“君子”、“圣人”。
五、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1、“六经”之教:诗、书、礼、乐、易、春秋;
2、“六艺”之教: 礼、乐、射、御、书、数;
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上述内容涵盖了德、智、体、美几大块,是标准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这在2500年前实属难能可贵。
六、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论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孔子的主要做法有:第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第三,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2、启发诱导
启发式教学的最原始表述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贯彻启发式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掌握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当其时”而教;第二,教学要循序渐进,“当其可”而授;第三,温故而知新;第四,教师要“罕譬而喻”、“言近旨远” ;第五,存疑问难,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
3、学思结合
孔子既重学,又重思,强调学思结合,知智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为思提供感性认识;思是学的深化,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博学好问,善于存疑问难,反对“饱食终日”的思想懒汉;第二,力戒“意、必、固、我”;第三,善于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第四,由博返约,以约驭博,做到博约结合。
七、知行统一的道德修养论
道德修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将其置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并作为培养人的根本。因此,他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孝悌”为基础,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绳,从而形成一个包括一切道德在内的道德教育体系。孔子的道德是政治化的道德,政治是道德化的政治,两者融为一体,因此,孔子的道德教育实质就是政治化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达到培养弘道扬道、治国安民的仁人志士和君子。
1、立志乐道
首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即所谓“立于礼”、“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