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获奖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1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获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8/16 文件大小:11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获奖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 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获奖教学设计袁炳飞《春雨》(袁炳飞)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资料, 潜心品读、吟诵、想象拓展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好雨”这一文眼,诵读感悟,品读文本,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古今对比, 感受古诗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 学会“乃、随、潜、润、细”这五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 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诗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未成曲调先有情 1. 播放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视频。这就是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喜欢春天吗? 2.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古诗,能不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学生朗诵,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 过渡: 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 飘在果园, 点红桃花; 洒在树梢, 染绿柳芽; 落入田野, 滋润庄稼; 降在池塘, 唤醒青蛙, 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想不想再学一首关于春雨的古诗? 4 .出示古诗。 5 .教师范读。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1 .打开课本,借助拼音读一读。把生字标画出来,多读几遍。 2 .老师把字宝宝请出来,我们认识认识。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3 .你们谁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读一读?谁想试一试。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4 .比赛读、挑战读,鼓励学生初步感受诗的节奏美、音韵美。【设计意图】古诗音韵和谐, 平仄错落、琅琅上口, 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初读要把古诗读准,注意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 读出明快的节奏感, 读出古诗的音韵美, 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景之中。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 .课前大家利用字典理解了一些字词,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 .小组讨论。 3 .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并总结出示。(1 )交流时重点引导理解:知时节、当、乃、潜、润。(2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设计意图】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生学会使用字典后, 可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 培养了孩子的识字能力, 在识字中同桌合作, 趣味识记, 既培养了合作意识, 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四、精读细品,感悟“好雨”,启发想象 1 .再读读古诗,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场春雨? 2 .交流,圈画出关键词“好雨”。 3 .品读诗歌,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场“好雨”? 师生交流: 从“知时节”体会春雨的善解人意。从“潜入夜”“细无声”体会春雨的悄无声息。 4. 想想说话,理解诗意。春雨在夜间悄悄降临, 悄悄滋润万物, 第二天, 草更绿了, 花更艳了, 苗更壮了, 这时候, 我们侧耳倾听, 仿佛会听到小草在说什么? 除了小草,你还听到谁在说? 5 .总结:春雨不知不觉悄悄降临,滋润了万物,滋润了人们的心田。感情朗读全诗。【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杠杆上的支点, 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着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一步步感悟“好雨”的引导中,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歌, 感悟到了古诗表达的意境, 体会到了古诗的精炼, 也在悄无声息中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五、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 .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学生可以说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也可以说学完诗后的感受。) 2 .下面大家自由练习读,努力把你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 3 .配乐,师生动情朗读。 4 .总结。杜甫笔下这短短的四句诗, 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 无声地滋润万物的特点,春雨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感受,真是让人欢喜不已!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 熟读成诵, 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读读、背背、想想, 细细地体会, 这时, 古典诗文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六、写字指导师:最后我们来写好这首诗中的几个字吧! 1. 屏幕上出示范字。 2. 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学生先观察、说明写法, 教师补充。) 乃: 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 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 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 撇出时略带弧度。润: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 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 “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第三条“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