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梁衡散文精选.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梁衡散文精选.docx

上传人:大于振 2022/1/20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梁衡散文精选.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梁衡散文精选
篇一: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谈阅读
《梁衡散文》读后感
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译者我这个作者,大约也奇特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 1984 年我读研究生时色,一时答不上来。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这些都强烈地针对现实,不容虚构情节、回避问题,否则写出的文章就没有人看。所以,从作家角度来说儿童文学我的阅读是一种***阅读,是“撒大网、采花蜜”式的阅读。从一个普通的来说这是人人经历过知识分子最普遍的阅读这种方式,只不过可能我更认真些并且与写作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对学生、记者、公务员和业余写作发烧友可能更合适一些,我就都已曾有过这些身份。下面是我阅读和写作的简述简要经历。
一、关于诗歌的阅读
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条件者好一点的家庭注意对孩子专门的选读数理化和辅导,差一点的也会教一些俚语儿歌。这是一种审美启蒙,情感培养和流行乐训练。
我大概在小学三年级三年级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除了中学阶段极为有限本里有限的几首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课外阅读。
最早的读本是《千家诗》,自此有各种普及读本《唐诗 100 首》、《宋诗 100 首》及《唐诗选 》、《唐诗三百首》,还有以作家分类的选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赶上了一个好近世,中学时正是“文革”前在中国社会相对稳定,重视文化传承的时期,国家群众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古典刊印文化普及读物。由隆重推出最好的文史专家开讲编写,价格却十分低廉,如吴唅主编的《中国历
史小丛书》,几角钱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几分钱一张。不要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书、单页,文化含金量却很高,润物无声,身体力行给青少年“滴灌”着传统文化,培养着文化基因。这是我到了自此才回头感知到的。说到阅读,我是吃着普及读物的奶水长大的。
和一般小孩子一样,我最先接触的古典诗人是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中总有一些奇绝的而今句子和意境(意境终于这个词也是后来才知道的),觉得很兴奋,就像再读小说读到了武侠。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并不懂这是浪漫,只觉得美。后来读到白居易
《卖炭翁》、《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又觉得这个好,是在歌唱中讲故事,也不懂这是叙述的美,现实主义风格。总之是在蒙胧中接受美的训练,就像现在幼儿学钢琴,学跳舞。后来读元曲,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不说人,不说事,只说景,推出 9 个镜头,就制造了造一种说起的味道。这就是王国维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当然这也是不久以后才知道的。但要想后来能够领悟,就要预先播下一些种子,这就是
小时候的阅读。一说古诗词,人们可能就想到深奥难懂。其实古人的糟通俗易懂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因为诗的介面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上争风流的。倒是今人学诗、作赋,食古不化,以僻为荣,不美反涩。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韵的美。后两个甚至是审美训练。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几乎只有诗词,汤宝如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美感的。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濡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
地涌流出来。现在一般人家节衣缩食给孩子攒钱买钢琴,倒不如备这本精选集精选的古诗词。因为***后,一万个孩子也不一定出与一个钢琴家,倒是有一百多个要写文案,一百个会当作家,而且在***前在每个人都得先当学生,人人都要写作文。
诗歌说服阅读对我后来写散文帮助很大。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无法用具像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借他山之石,以造成一种意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简而言之模糊比准确更准确,绘画比摄影当更真实。
建国 60 周年时我发表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是顺着毛泽东自
己阐明曾五次提出要骑马走江河的思路,假设他在“文革”前的 1965 年到全国去考察(当时市属已列入计划),沿途对一些人事的重新认
识。是对毛泽东后期错误的反思,是对 “文革”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