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最新《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059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unny 2022/1/21 文件大小:2.0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 2 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教师点拨,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看注释、联系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小结: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四)品读课文
  过渡: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预设一:很聪慧的人。
  课文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
  预设:
第 7 页
  (1)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板书:孔君平 杨梅 杨家果
  (2)“儿应声答日——”(应声:随着声音而来。)
  师:说说你觉得怎样的应声才最能表现他的聪慧?
  预设:脱口而出地、飞快地、大声地、自信地、机灵地;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地,故作疑惑状……
  师:说明什么?
  预设: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课件出示:李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
  过渡: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啊,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杨氏子 孔雀 孔家禽
第 8 页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预设:孔雀是君家禽
  (4)梁国杨氏子九岁,年龄很小。
  (5)边读边想象地读课文,体会回答巧妙。
  师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风趣睿智的杨氏子。课文紧紧围绕“甚聪惠”行文,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预设二:很懂礼貌的人。
  (1)思考:“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
  课件出示《辞海》“惠”的意思,惠:。,宽厚。,贤惠。,赠。。“慧”,聪慧之慧,古籍多作“惠”。
  预设:仁慈、柔顺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
  (2)思考:、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轻声细读课文,同桌交流。
  预设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预设2: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第 10 页
  预设3: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一般孩子多是反问或反驳:杨梅怎么会是杨家的果子?)
  (3)朗读课文,能背诵的试着背诵课文。体会杨氏子说话委婉而有礼貌。
  师小结: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很有教养啊!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五)小练笔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出来。(孔君平听了这番话,他会有怎样的反应?会说些什么?杨氏子又是怎样回应的呢?)
  。
  。
  预设: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
第 10 页
  预设:孔君平说:“我今天算是领教了少年的聪慧了!我自愧不如。”小孩说:“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