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pdf

格式:pdf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pdf

上传人:yunde112 2014/10/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晚明儒家传统模范的崩坏与新典范的重建
陈宝良
摘要“忠臣”、“孝子”、“义士”、“烈女”之类的儒家传统模范,是一种模式化的范型人格。明朝廷藉旌
表、从祀两途树立“先进”遗风,塑造为时人或后代所敬仰的道德典范。晚明是社会与文化精神发生变动最为明
显的时期,传统的道德模范、楷模受到了来自官位权力、金钱财富两个方面的挑战,逐渐趋于崩坏。通过对异端
的全新诠释,晚明开始重建新的典范,其内在的变迁理路则是“英雄”、“豪杰”取代“儒者”,“义夫”取代“节妇”,
“狂狷”取代“中行”,进而导致超越传统模范的“时尚”人物的广泛出现。进而言之,能否成为新的典范,不再取
决于官方认可的道德规范,而是来自有着全新标准的民情舆论。
关键词晚明;儒家;模范;异端;新典范
作者简介陈宝良,年生,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范”为“法”而言,那么,士农工商应该“各治其

、引论:从“模范”、“楷模”、“标准”说起
业”,保持应有的本分;二是以五行“就裁”的典型
传统中国历史哲学的精髓,除了“求真”的一“金”为例,将“从革”诠释为“迁善改过”。惟有如
个面相外,尚有通过儒家的道德价值,藉此树立此,人方可“入范”。田、魏两家的解释颇具启发
“模范”的另一面相。诸如“忠臣”、“孝子”、“义意义。这就是说,模范就是人们必须遵行的“规
士”、“烈女”之类,无不都是儒家传统的“模范”,亦矩”、“准绳”。人有瑕疵,通过“迁善改过”的修养
即道德典范。这是一种模式化的范型人格。就此历程,同样可以“入范”。“楷模”一词,或又作“模
而论,从字义训诂与义理诠释的角度,对“模范”、楷”。考此词字义所取,据元代深谙六书之学的吴
“楷模”、“标准”诸词作一适当梳理,显然可以成为正道所言,楷、模二字,并非属于“假借”,而是“取
考察晚明社会与文化精神变迁的基点。义”。何以取木为义吴正道解释如下:“昔模木
说及“模范”一词,不妨引用田艺蘅与魏禧两生周公埭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
家之论加以考察。明人田艺蘅首先就字义对“模正也。楷木生孔子埭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
范”一词进行训诂,日:“以木日模,以竹日鲍,故从其直也。”正是从周塬模木、孔埭楷木之“色”、
木、从竹。乾本作筢。”其次,在训诂本义的基础上“质”,进而将楷模引申为代表“正”与“直”的“法
进而加以引申,将模范一词解释为“规矩”、“准则”。这是从物而引申出道德含义。阙里孑林
绳”。明末清初人魏禧对模范之“范”亦有进一楷木,尚有“楷杖”、“楷瓢”之称。据《阙里志》,以
步的申论。首先,他说:“熔金人范日铸,范,法楷木为杖,可以“戒暴”。孔林楷树多瘿,将瘿镂
也。”其次,在将“范”释为“法”的基础上,又多有引空,制成瓢,称为“楷瓢”。民间传说,用楷瓢酌酒,
申。他认为,法无一定,诸如圆中之“规”,方中之可以使饮者“不及乱”。于是,从中又蕴含了“止
“矩”,平直中之“准绳”,均可视为法。此外,诸如贪”这一层意思。若将楷模落实到具体的人物
锐若锥,钝若饽,曲若钩,亦是“各中其法”。而在典型,那么,后汉清流中之李膺堪称一例,有“天下
五行之中,其性最为坚硬者,当属金。但《洪范》有楷模李元礼”之说。①至于“标准”一词,清人王士
言:“金日从革。”从“金俯而就裁”可知,天下之物, 俊更有下面之说:“孝子、义士、节妇、烈女,民之标
“无悍不可化”。“从革”一说,魏禧又据勺庭叔子准也。”所释更为直白,亦即朝廷通过旌表“孝
之说,将“从”引申为“迁善”,“革”引申为“改过”。子”、“义士”、“节妇”、“烈女”诸仪式,为普通百姓
基于此,魏禧将“范”作了如下的引申发挥:一是就树立模仿、学****的典范。
①参见范晔:《后汉书》卷《党锢列传》,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综上所述,所谓的“模范”、“楷模”、“标准”, 寺”。郏县百姓感恩戴德,将他置于名宦祠中祭
无不都是符合儒家传统道德的典范。典范一旦树祀,以示怀念。
立起来,就会成为人们亦步亦趋的榜样。为了鼓励人祀名宦的前提有二:一是祀主曾经在此地为
大众向模范学****传统统治者不惜替这些模范树立官,卓有政绩,为民所念;二是祀主必须死后方可入
牌坊、祠堂,以供人们敬仰。在芸芸众生中树立模祀名宦。而“生祠”的出现,则使贤德官员在生前
范,犹如在道德上立下规矩与准绳。生活在模范阴就能享受当地民众的崇奉。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妨
影下的人们,无不通过“养性”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举冯恩、蔡懋昭为例加以说明。冯恩,嘉靖五年
以约束,不敢越雷池一步,藉此使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