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城市商业中心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商业中心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zbggqyk171 2016/8/19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商业中心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商业中心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研究摘要:中国城市的历史街区通常处于城市中心繁华地带,面临街区内的经济活动状况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的问题, 但目前国内对历史街区的开发模式过度强调物质空间的建设而忽视城市街道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特征。因此本文研究成都市“远洋太古里”项目采用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商业发展融合模式”――既传承了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又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需求, 为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建设提出指导和思考方向。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经济发展; 模式 1 城市中心历史街区改造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找到既缓解历史功能与区域商业发展需求不协调的同时又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开发方式。由此, 侧重点在于如何使历史街区内的建筑形态, 配套设施及其形成的街道空间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研究背景;常见历史街区改造问题历史街区的改造缘由[1] 一种是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及其他配套设施与现代经济活动的不协调, 另一种是历史街区内的经济活动状况与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第一种可以通过对建筑或街区的结构进行更新调整以适应新的需要, 后一种, 可以采用保留现有功能使它运作得更为有效或有利,即 Steven Tiesdell 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提出的“功能更新”[2] 概念。第一种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历史街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即历史街区发展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第二种则表现为目前西方大多数城市的历史街区面临的困境, 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城市重心外移、郊区化等带来的商业衰退、居民收入降低、社会环境恶化等问题。 2 远洋太古里项目开发模式研究 项目建设背景项目所处成都市中心商务区――大慈寺片区, 范围覆盖锦江区大慈寺路以南、纱帽街以东, 将大慈寺围合其中, 与春熙路步行街接壤。大慈寺街区因其古旧低矮的建筑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形象, 狭窄的街道, 拥挤的空间无法提供满足现代生活的公共活动空间。新建的大慈寺仿古街区在建设和政府推进过程中仅由政府为主体, 单一运作, 政府各方面的资源很难实现最大价值, 因此推向市场使历史文化和商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政府把握总体规划要求,由市场来做。 建筑设计理念新建的仿古街区闲置两年多之后, 太古里设计者秉持" 以现代诠释传统" 的设计理念, 将城市的文化特色注入建筑群落之中。让成都的色彩与质感, 成都人的闲适与包容, 地域特色都在这历史文化景观的休闲商业步行街的房屋、街巷、广场中呈现。" 低密度,开放里,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 区别于周边的购物中心, 保留古老街巷与周边建筑, 再融入 2-3层的独栋建筑, 各建筑之间通过 2 层廊道连接起来, 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与格栅配以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这种在旧城改造项目中, 不回避现代风格建筑的存在,大胆使用现代建材玻璃和钢等诠释传统建筑的形态与图案, 同上海新天地一样真正体现了旧建筑“整旧如旧”和新建筑“建新营新”的特点。[3] 规划空间设计特色成都太古里从规划形态上看, 是典型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整个空间形态是大小不一的相互围合而成的院落。最大的优势在于户外空间的多元化,街道尺度亲切,广场成为中庭,是天然的休闲、聚会场所。芦原义信[4] 在《街道的美学》就提到:“沿街建筑高度与空间宽度比为 1:1 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