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5 页 共 17 页
古代时候没有大众媒体告知你应当有什么样的期盼,没有营销和广告来推销“志向的生活方式”,不会将你和明星、豪门的状态作对比,在某个一般村落里的没钱也不洗澡的农夫是否就比现在都市里劳碌的人们华蜜的多?
更颠覆的一点是,现代生物学告知我们,其实所谓的快感、心情都只不过是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的作用罢了!变更体内浓度就可以轻易变更一个人的心情(例如抗抑郁药的原理)。
而有的人天生体内就比他人拥有更高的激素水平,更乐观不简单失落,也更简单被满意,是否说这样的人就更华蜜?这岂不是另一种的不公允?
甚至更进一步,像反乌托邦小说《漂亮新世界》里的那样,用现代医学变更一个人的体内成分,人为的制造欢乐和满意的公民,和恒久不会埋怨的产业工人,是否就是我们整体追求的极值了?
看看哲学怎么说的。
佛教说: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他劝我们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慢疑。但放下了还是人吗?既然已经身为人,真有可能放得下吗?基因和生理结构在那摆着呢,花和尚也是人啊。
边瑟则认为“欢乐大于苦痛的时刻就是华蜜”,这其实还是在主观追求的框架中打转,没有跳出这个盒子——当人能够通过变更激素水平来限制心情了之后,唯恐遇到任何在理智上看来应当苦痛的事情都还是会快乐到没心没肺——虽然感觉似乎有点惊奇,不过习惯了就好——这在临床心理学中却又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诊断依据了。
作为个人或者整体,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的华蜜,我是个实际的人,懒得扯什么“人生的意义”、“华蜜的真谛”一类边际宽泛的大命题,但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
假如能够长生不老,但却要眼睁睁看着亲人、伴侣、孩子一个个死去,并且也不能发生车祸等意外,否则还是会死。等于和全世界全部的人类都不同了,还须要面对他人的嫉妒、或者新奇。你会怎么选择?即使选择如此长生了,你是否更怕死了?
有一种药,能够达到让人极度欢乐的效果,但却不像药物那样有副作用,稳定、长效、便宜,你情愿运用吗?你情愿让你的家人运用吗?尝试过后真有效果你觉得你能够从心理上摆脱得了对它的依靠吗?
你情愿将自己通过生化等方式改造成一个不同的人吗?拥有更强的体魄、非凡的记忆力等等,代价就是从外观或者价值观等都不再是人类的样子。成为一个新新人类,或者异类。
说白了,人类是一个偶然,就像恐龙灭亡那样;也是一个奇迹,当然这是对我们自己来讲。
然而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利用才智和科技短暂为自己创建出了和平、宜居的环境,虽然代价是生态的破坏和其他物种的遭殃。但这就是生命的特点,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以及欲望的满意,可以不惜一切。
生理上来讲人类是软弱的,所以才会依靠工具,依靠集体,但现在竟然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甚至起先考虑华蜜了,这绝壁才是最大的奇迹。
让我告知你,什么是华蜜。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
没有的人,自己找一个吧!
对了,《人类简史》这是一本神书,观点透彻犀利,深刻洞察人类这种生物的过往。举荐全部人去读,但是真的没必要看历史学教授写的的序,明显自己说自己的。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