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吴敬琏:反腐治本之策在今年这个溽热的夏季里,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斗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强力反腐败赢得了公众的赞誉, 因为人们都期望, 通过反腐败尽快构建一个清明廉洁的社会环境。不过,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早在上任之初就指出, 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在当前对贪腐官员已经形成高压震慑态势的情况下, 如何治本, 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欲求反腐败治本之策, 首先需要弄清楚腐败的根源, 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 做到药到病除。否则难免缘木求鱼, 徒劳无功。事实上, 改革以来, 甚至建国以来, 执政党也曾多次发动治理腐败的运动, 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找准了病因。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差错, 结果就是纠而复生, 愈演愈烈。因此, 随着中共中央决定对政治局前常委周永康立案审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思考腐败猖獗的原因, 探求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以“官倒”为典型的腐败问题就引起过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其中, 吴敬琏、荣敬本、钱颖一等一批经济学家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寻租理论”,对当时的腐败现象做了深刻的剖析,为转型时期出现腐败问题的体制性根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从历史上看, 不管在哪一个国家, 腐败猖獗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权力不受约束,形成了某种寻租的环境”,日前,吴敬琏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只要权力能够‘驾驭’市场和干预市场,存在广大的寻租环境,就一定会有腐败猖獗的后果。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采访中, 吴敬琏回顾了腐败蔓延的过程, 详细剖析了腐败丛生的内部机理。众多事实表明,“贪腐横行只能用现行体制为寻租活动提供了机会来解释”。既然腐败产生的根源被揭示出来,对策也就展现在人们面前,“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使权力不能任意插手资源配置; 同时加强对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吴敬琏说:“说到底, 只有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全面改革, 铲除产生腐败的制度基础,才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腐败的实质是权力寻租《财经》: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如何遏制日益严重的腐败,始终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虽然反腐败的呼声一直很高, 但是从 80 年代的“官倒”到 90 年代的“买官卖官”,腐败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里, 人们普遍感到腐败愈演愈烈。一些腐败大案要案触目惊心,涉案金额动辄上亿元,涉案官员的级别也越来越高。那么,腐败到底是怎样造成的?怎样才能把它遏制住? 吴敬琏: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直面的问题。你所讲的这些问题, 早在上世纪后期就曾经热烈地讨论过, 当时中国实行的是“增量改革、双轨过渡”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特点, 是不在国有经济中采取重大的改革步骤,而把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放在非国有经济,即“民营经济”方面; 换句话说, 就是在大体维持命令经济体制不变的条件下, 逐步增加市场经济的分量。这种战略为市场化改革减少了阻力, 增加了助力, 使市场力量在保持经济稳定的条件下逐步成长壮大。但是, 在双轨之间形成的巨大价差, 又造成了一些人得以利用公共权力争取私利的巨大空间。《财经》: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在两个市场之间从事倒买倒卖活动的“倒爷”。由于他们发财的秘密在于某种官方的权力背景, 所以当人们看穿了这一秘密,把他们通称为“官倒”,引起了一场全民关注的“官倒”腐败问题大讨论。吴敬琏: 开始时, 对于“官倒”现象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 腐败是一种“旧社会”才有的丑恶现象, 市场取向的改革刺激了对金钱的贪欲, 也就促成了腐败的死灰复燃。因此他们认为, 抵制腐败的正确方针, 应当是改变改革的方向,从“市场取向”转向“计划取向”。《财经》:那时《红旗》杂志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引用莎士比亚和马克思的话,说金钱会驱使人为实现自己的贪欲而犯下种种罪恶。吴敬琏: 另一种观点虽然也同意市场作用的增大会刺激人们的贪欲提高和腐败行为增加,但是他们强调,如果不放开市场,中国就富不起来。因此, 腐败的重新滋生是实现民富国强所不能不付出的代价, 不应为了保持道德上的纯洁性而牺牲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以上两种说法虽然立意相反, 但在把腐败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这一点上, 却是共同的, 都认为市场经济催生腐败。然而揆诸历史, 上述论断并无事实根据。例如,史学界早有定论:西欧国家在 19 世纪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前用国家控制经济的手段追求国家财富积累的重商主义时代, 是一个腐败行为猖獗的时代, 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权力干预过多, 造成了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市场机制发育不良, 出现了大量非公正竞争行为。相反,在“二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