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诗家叶嘉莹:如朗月照人.doc

格式:doc   大小:5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家叶嘉莹:如朗月照人.doc

上传人:lxydx666 2016/8/20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家叶嘉莹:如朗月照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家叶嘉莹:如朗月照人坚持站着讲课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的叶嘉莹先生在一阵掌声中从舞台一侧走出来。她因为腰腿之疾, 由左右两位工作人员搀扶着, 一小步, 再一小步地, 往中央走去―那儿立着一方讲台。主办方给她准备了一张柔软厚实的靠背椅,她不坐,要站着讲课,把椅子晾在身后。“我到现在 90 多岁, 我的腰腿有毛病, 但是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叶嘉莹不慌不忙地讲了 3 个小时, 长度超过了主办方的预计。她白发微卷,神采飞扬,连连打起手势,毫无衰老、疲倦之态。只在讲座中段, 实在是累了,她用商量的口气说,“我想我现在可以休息两分钟吗? ”听众以掌声作答,她坐下来喝了几口茶水。叶嘉莹出生于 1924 年, 1945 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上世纪中期曾在台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 1969 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91 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1979 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 2013 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90 岁生日时,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 温家宝在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 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讲座主题是“从漂泊到归来”。 91 岁的年纪上,她对从前的事情已经一点一点地忘记了, 幸而人生重要时刻她都写有诗词。她把一生所作的几十首诗拿出来, 用黑色隶书字体打在幻灯片上, 一首首吟诵, 逐字逐句地讲。从生于战乱, 长于动荡, 到艰难度过政治风暴, 漂泊海外, 再到晚年归国定居。这些诗篇中包含了她最真挚的感情,少年丧母,写了 8 首哭母诗,晚年丧女, 她又写下 10 首哭女诗。吟诵时, 她仿照古法, 把入声读成仄声, 曲折婉转,有音乐之美,一生起伏尽在抑扬顿挫之中。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上学时,当年她在班上年纪最小,连她都 91 岁了,从前的老师、同学已经一个都不在了。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 她都欣然前往。 30 多年来, 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 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我一直在教书, 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 你上也对不起古人。”“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 1945 年大学毕业至今, 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 70年。“我本来只教了一个中学, 可是学生喜欢你的教书, 就传说出去, 于是第二个中学请你教, 第三个中学请你教, 连第四个中学都来请你教, 直到你的课时再也无法排上为止。所以我都是不教书则已,我一教书,就一直教下去了。”“当然人总是会老的。”她感叹。她说现在跑不动了,走一小段路都要人搀扶,“怕跌跤”。讲起过去单枪匹马飞到各地讲学的日子, 她很怀念, 藏不住得意,“你们无法想象我讲了多少课。”对叶嘉莹而言, 没有退休这回事。 91 岁了, 她还带学生, 在家中的小客厅为他们讲课。去年,在南开大学为她举办的九十华诞的学术会议上, 她发表生日感言说,“以后一定会继续努力地工作”。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了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者。伯父给了她一本诗韵,教她“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10 多岁时, 就出题让她作诗。叶嘉莹记不起第一首诗的全部细节, 只记得那是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用的是十四寒的韵。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 15 岁的一个深秋傍晚, 叶嘉莹长时间蹲在地上看一只快要僵死的白蝴蝶,怎么挣扎都飞不起来,她写下一首《秋蝶》,意境孤寂清冷。 16 岁的夏天,她作了一首《咏莲》,“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追问起人生意义。有人问她, 怎么你十几岁就写这样悲观和深刻的诗?她回头想想也觉得奇怪,“莫知其然而然,莫知其为而为,总之我写了这样的诗。”少年时代, 叶嘉莹经历了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 这些诗作, 全都是有感而发。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写道, 叶嘉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之一。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 3 次大的灾祸。 17 岁上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提早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 1948 年, 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 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 她和***也一度被拘, 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那时, 她常常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