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代玉印印文鉴赏(二)
每一方印章都有它的故事,玉印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用玉印材质的印章多属比较贵重。通过对印文的欣赏解析,更深刻了解古代印章的地位和篆刻的章法。听着印章的故事,明白了它的出处和作用。感受印章当年赋予的王权与尊毅列传》载:“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在赵国时已显露军事才能,后离开赵国前往魏国,又作为魏昭王使者至燕国,燕昭王任他做亚卿。燕与齐两国有旧仇,此时齐国又与秦国争胜,诸侯都害于齐愍王的骄暴,皆愿与燕联盟伐齐。于是燕昭王起兵,拜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统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几乎将齐国灭亡,遂成一代名将,燕昭王因此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的继任者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即有矛盾,继位后疑忌乐毅,派骑劫替换他为将。乐毅恐被加害而逃往赵国,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后来齐国名将田单与骑劫战,大破骑劫于即墨城下,追亡逐北,直迫于燕境,将被占领的齐城全部收复。燕惠王责备乐毅避亡到赵》,成为历史名篇。乐毅终不复出,殁于赵国。
“马服君印”玉印,明,×,。清宫旧藏。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马服君印”四字。印台上敛如丘,印材色青,光泽若隐如蜡。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马服君”为战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民富而府库实”,又善于用兵。《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为将出击秦军,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一度使秦国不敢正面。十年之后,秦赵再战,此时赵奢已死,廉颇为将,范睢使反间计于赵,赵孝成王中计,以赵奢子赵恬代替廉颇统军与秦军战于长平,秦国则暗调名将白起到前军为上将军,大破赵军,赵军前后死者达45万人。“长平之战”酿成巨祸,赵恬“纸上谈兵”也从此成为典故。
“安陵君印”玉印,明,×,。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 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篇》记楚共王时封,作安陵缠;一为魏国封君,未名,封地仅五十里,《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君,《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 今天,能见到的明末清初印章作品的印拓大大多于实物,清中期以后印章的实物遗存数量则很大。从文物收藏与欣赏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实物即使并非凤毛麟角,亦属罕见之物,这批明代托名琢制之印还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们的琢制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有的玉印风貌,纹章焕然,合以有关印文的历史知识,无论收藏还是鉴赏,都确是一种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妾繻”玉印,汉,×,。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繻”二字。印钮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妾”为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称,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 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潘燕”玉印,汉,×,。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潘燕”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布局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以流畅的表现,可见汉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侵蚀,造成表面大片脱落,令人赏鉴时不禁扼腕。 “异?”玉印,汉,×,。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二字。印文劲秀,印面布局和字体风格与东汉标准的铜铸两字私印风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纹,如黑绿大理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绩平”玉印,汉,×,。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横拉,转成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