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货币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由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因此它也就相应地具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两种表现形式。作为它的自然形式,也就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指商品的种类、形状、性能等, 以及与此相关的商品的用途,这是显而易见的。而作为它的价值形式, 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孤立的一个商品,不可能通过自身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才能得到表现。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这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的概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例如:牧人的1只绵羊与铁匠的2把斧子进行的交换
相对价值形式的概念
相对价值形式是主动将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的规定性
之所以一种商品如绵羊把其价值相对地表现在斧子上,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的产品,都耗费了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都具有价值。从量的方面来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上;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等式中,假定生产1只绵羊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200小时,生产1把斧子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100小时。如果生产1只绵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变,而生产1把斧子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减少到50小时,这样,就有1只绵羊=4把斧子。可见,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等式两边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
等价形式的概念
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叫做等价物,也称为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概念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