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
(1)货币的概念和度量
(2)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需求理论
阅读教科书第25-26章
1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什么是货币?
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并且具有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功能的经济工具。换言之,在购买商品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任何物品,都可以称作货币。
2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交换媒介职能
货币对交换提供了媒介,从而克服了双向欲望一致性的限制,交换效率大为提高。
交换媒介职能必然表现为支付手段职能,因为只有在货币可以作为支付手段前提下,它才能媒介人们的交换活动。
3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价值度量标准职能
衡量不同物品相对价值的标准和计量单位。
在物物交换中,每一种物品的价值,都通过与其它物品的交换比例表现出来。如果有很多商品,同一种商品就会有很多交换价值,因而交换极为困难。
有了货币以后,可用它表示所有商品价值,极大增加了交易的便利性。
4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价值储藏职能
最后是价值贮藏功能。货币要起到交换媒介作用,至少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价值,即具有价值储藏职能。
如果一国货币不能保值,或保值功能很差,人们就会降低对真实货币的需求,结果使交换媒介职能受到损害。
5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流动性概念与货币本质
把一种资产变成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如现金货币)称为变现,流动性指一种资产转变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形态的难易程度。
可以把货币看作是具有完全流动性(perfect liquidity)的资产,其它资产则依据其流动性程度高低具有不同等级的货币性。
6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新理解的实质和重要性
新理解的重心移动到某种属性的程度差别而不是它的有无区分上。
由于任何一种资产都具有不同程度流动性,货币与非货币区别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鸿沟,而是存在不同中间过渡状态。如何界定货币也就成为要从实践需要层面提出标准的问题。
7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货币形态演变
商品货币:贵金属具有商品货币的天然属性——本身有功用,物理度量标准,坚固耐久,匀质性。
纸币:凸现了交换媒介的职能,容易携带和贮存,改变钞票上印数数字对应不同价值量,利用小数点细分。但本身无价值,需要控制数量保证稀缺性。
支票货币:信用关系发达的现代经济,银行系统提供的支票一定范围内取代了纸币的地位。
电子货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信用手段,如credit card。未来的电子资金结转系统(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system: EFTS),更便利地实现不同资产流动性。
8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货币的种类和度量
M1,M2,M3是依据不同金融资产流动性特点对货币存量提出的范围界定指标。由于不同金融资产可以互相转换,因而具有不同程度流动性即潜在货币功能。
为了更好地观察经济内部货币总量,把货币划分为不同种类或层次,并且用同一符号M(英文货币money第一个字母)加上数字下标,来表示不同外延范围的货币存量。
9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
我国货币体系:四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 M0 + 企业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 ——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外币存款+ 信托类存款。
M3 —— M2 + 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10
"经济学原理"第14讲“货币与货币供求”ER,2003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