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二、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简介
杨露禅 〔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禄禅〕。祖籍广府永年县闫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家贫,性和蔼,幼失怙恃。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精并于室内得师传授推手枝术。1934年杨澄甫应邀去广州授拳时并携傅钟文同行,教拳时多由傅钟文演示、辅导,每有比武者皆由傅钟文当之。杨澄甫还将《太极拳体用全书》等一集铜板交与傅钟文保管。1936年杨澄甫在上海逝世。范桂馥十分敬仰杨澄甫人品拳艺,资助500大洋给傅钟文,由傅钟文出面负责料理一切治丧事宜,最后与杨澄甫外甥郭子荣及弟傅宗元及杨家族人护送杨澄甫灵柩回永年闫门寨杨家祖墓安葬。
1944年后期,傅钟文在上海创立“永年大极拳社”,以:“勤、恒、礼、诚”为社训。新中国成立,永年大极拳社增开班次,扩大招生并坚持义务教拳。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傅钟文组织本社队员为抗美援朝募捐而进行多次专场表演。1953年上海市武术联谊会召开代表大会,傅钟文当选为执行委员兼福利委员会主任。1954年永年太极拳社成立十周年时,拳社学员达千余人,教练有数十人。1956年全国十二省市武术比赛在北京举行,傅钟文应邀担任裁判,受到贺龙接见。1958年上海武术队成立,傅钟文受聘为第一任教练。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全国武木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1959年与1963年出版《太极刀》及《杨式太极拳》书。1984年,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国际太极拳〔剑〕观摩表演会,被评为“全国太极十三名家”之一。1988年国家体委授予傅钟文“中国国际武术奉献奖”。1990年傅钟文积极参与整建杨禄禅故居的工作,1991年和1993年傅氏先后带队回永年参加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1992年国际奥委会上授予傅钟文奥林匹克奖章,名列中华武林百杰。半世纪以来,傅钟文义务授拳数十万人以上。在他倡导下国内外20多处相继成立了“永年太极拳社”及“太极拳研究会”。1994年9月25日逝世于上海,并安葬于故乡永年广府。
三、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拳架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
四、杨式太极拳的基本锻炼要领
静: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精神内敛,呼吸自然。
松:全身放松,经络畅通,由松入柔,运柔成刚。
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松腰敛臀。
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缓如抽丝,迈步猫行。
匀: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圆活连贯,慢慢不断。
稳: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轻而不浮,稳而不僵。
五、太极拳术十要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之意,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 转动,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
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假设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假设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太极拳论云:此拳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假设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
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经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
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躯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