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目的: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本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换为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带橡皮刷的玻璃棒或竹签、清洁小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移液器(1ml、)
第4页/共22页
第四页,共23页。
实验方法
取干净小试管3支,编号后按表7-2加入各种成分摇匀后静置,,每15″倾斜一次,观察是否开始凝血,并分别记录3支试管的血凝时间,比较3个管的血液凝固时间。比较血液凝固的时间(1与2比,2与3比),分析产生差别原因
第5页/共22页
第五页,共23页。
取小试管7支,编号并按表7-4准备后,取家兔颈动脉血,每管2ml立即计时,每15″倾斜试管一次,以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记录血凝时间。
第6页/共22页
第六页,共23页。
取血10ml,注入两个小烧杯中,一杯静置,另一杯用试管刷轻轻搅拌,几分钟后试管刷上结成红色血团,用水冲洗,观察纤维蛋白的形状,比较两杯的血凝情况。
第7页/共22页
第七页,共23页。
注意事项
1.每试管口径大小及取血量应基本一致,判断试管倾斜角度(45º)、间隔时间(30s/次)、标准(血液不见流动)都应一致。
2.采血有先有后,计时不应统一要求,各组和个人应分别单独计时。
3.棉花不要压试管太紧,要松软。
4.用石蜡油将试管表面全部润滑后,将石蜡油倒入水池中。
5.取血前先准备好冰块,取完血后立即把第3号试管放入水浴锅,4号试管放入装有冰块的烧杯中。
第8页/共22页
第八页,共23页。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测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
出血时间是指从针刺使毛细血管破损,血液自行流出到自行停止的时间。当毛细血管受损时,受伤血管可立即引起收缩反应,从而局部血流减慢,有利于血小板粘着并聚集于血管的破损处,形成松软止血栓 。接着部分血小板破裂,释放出血小板因子,在局部迅速出现血凝块,使出血停止。出血时间的测定可以反映毛细血管及血小板功能正常与否。
凝血时间是指血液流出体外至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反应的是血液本身的凝血过程是否正常。凝血时间的延长常见于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的疾病。
第9页/共22页
第九页,共23页。
实验材料
对象:人
药品 :75%酒精棉球
器材:采血针、载玻片、滤纸条、秒表
第10页/共22页
第十页,共23页。
实验方法:
1.出血时间的测定
(1)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中指指端腹侧,待酒精自然挥发后,用消毒采血针刺入上述部位2~3mm 深,让血液自然流出,切勿挤压,从血流流出算起计算时间。
(2)每隔半分钟用滤纸吸干流出的血流一次,直到吸不到血液为止。
(3)记录开始出血到止血的时间,或以滤纸上的血点数×,其结果即为出血时间(分)。
第11页/共22页
第十一页,共23页。
2.凝血时间的测定
(1)以75%的酒精棉球消毒,待酒精自然挥发后用消毒采血针刺入上述部位2~3mm深,让血液自然流 出,用棉球轻轻拭去第一滴血液,待血液重新自然流出即开始计时。
(2)将第二滴血置于玻片上,每隔半分钟用大头针挑血一次,直到挑起细纤维状的血丝,。
第12页/共22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注意事项
1.各种用具严格消毒。
2.针刺手指或耳垂不宜过浅,深度2~3mm使血可自然流出为宜。如针刺部位深度不够,流血量太少不能用力挤压局部,应重新针刺。
3.用滤纸吸血时,注意不要用滤纸触及皮肤伤口,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4.测定凝血时,应严格每隔半分钟用大头针挑血一次,不可太频繁,同时每次挑动血液要按一定方向和顺序进行,以免破坏纤维蛋白的网状结构而造成不凝的假象。
第13页/共22页
第十三页,共23页。
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目的:
学习ABO血型鉴定的实验方法,加深对ABO血型划分的理解
实验原理:
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有A或B抗原可分为四种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当凝集原遇到与其相对抗的凝集素会发生凝集。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利用已知的血清凝集素(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来确定未知的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种类,从而鉴定ABO血型。
第14页/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