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治疗脂肪肝
第1页,本讲稿共67页
一、脂肪肝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所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理变化。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对脂肪类的消化、吸收、气化、分解和转化等起着重要作用,并保持着动态的平化);营养失调性脂肪肝(包括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和营养过剩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很多药物通过肝脏发挥作用,用药不当可引发各种类型的肝损害,脂肪肝即是其常见的肝损害之一);
第14页,本讲稿共67页
肝炎后脂肪肝(尤以乙型肝炎最易发生脂肪肝,主要是因为肝炎病人长期食用高糖、高脂肪饮食并与肥胖综合作用的结果);妊娠急性脂肪肝(是一种少见的预后不良的妊娠合并症,国内外均有报导。多在孕期末三个月发病,其临床表现常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相类似);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脂肪肝(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较多地促进了脂肪的分解,血中激离脂肪酸的增加,即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第15页,本讲稿共67页
炎症性脂肪肝(某些炎症所产生的毒素对肝脏的直接作用,亦是发生脂肪肝的重要原因),此外,诸如多种化学药物中毒,亦是发生脂肪肝的重要原因。而家族性代谢性疾病所伴有的肝脏类脂的增加,亦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内在原因。总之,上述病因颇应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第16页,本讲稿共67页
四、脂肪肝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或血清)中一种或多种脂质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时的病症。一般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甘油三酯增高为主要特征。上述血脂代谢的异常,是当前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等早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上世纪90年代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3,其中脑血管病变占45%左右。这与膳食、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导致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第17页,本讲稿共67页
在引发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或因素中,肥胖症占首要位置,尤其是40岁以后的肥胖症患者,其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水平明显升高,这亦是导致脂肪肝的普遍因素之一。过去一般认为甘油三酯在肝脏的堆积是形成脂肪肝的原因,而甘油三酯转运出肝脏则有赖于磷脂的作用。自从以“脂蛋白”的概念来说明血脂以来,则此问题又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18页,本讲稿共67页
即肝脏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是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出肝脏,若肝脏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障碍,则肝内的甘油三酯就不能以脂蛋白的形式运出肝脏,从而造成甘油三酯在肝内的堆积,形成脂肪肝。而磷脂与Apo(载脂蛋白)则参与了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组成,并对其稳定性起作用,故磷脂及Apo在脂肪肝的形成上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19页,本讲稿共67页
总之,脂肪肝是由于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障碍而发生的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所见常表现为第4型的高脂血症,即高前β—脂蛋白血症,常见于20岁以后,多为家族性。而更多者则多由后天因素所引起而发病。因此,脂肪肝与高脂血症是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故其两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亦是相互关联的。
第20页,本讲稿共67页
五、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与辨证分型论治:
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别是B超和CT。但确切的脂肪肝诊断则有赖于肝脏的活检。
第21页,本讲稿共67页
1.病史,脂肪肝无特异性症状。约半数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易疲劳,食欲降低,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恶心,嗳气等症。病者可有长期饮酒史,或有糖尿病、肥胖、营养不良,以及中毒性肝损伤等病史。部分患者可触及肝肿大,并有轻度压痛或触痛。
第22页,本讲稿共67页
2.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浆球蛋白变化,特别是α1α2α3、及β脂蛋白增高,血清GGT、ALT、AST活性轻度增高或正常。这些指标均非特异性变化。
3.B超和CT检查:脂肪肝B超检查,可见肝实质呈微细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升减弱。B超对重度脂肪肝的诊断率可达95%。CT扫描,显示肝脏密度比其他脏器(如正常脾脏、血管)等低下,一般认为其准确性优于B超。
第23页,本讲稿共67页
4.肝活检:可对脂肪肝作出确诊。
脂肪肝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为如下几型:
1.湿热蕴结型:
主症:右胁胀痛或胀满不舒,口苦咽干,形体肥胖,肢体重着,纳呆脘闷,腹部胀满,舌红苔薄黄稍腻,脉弦滑稍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化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第24页,本讲稿共67页
龙胆草10g 炒山栀10g 炒黄芩10g 柴胡10g 青皮10g 广郁金15g 川木通6g 泽泻10-15g 车前子10g (包 )当归15g 生地15g
茵陈15g 虎杖15g 焦山楂15g 炒莱菔子15g 丹参15g 元胡10g
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