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pt

格式:ppt   大小:67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26 文件大小:6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1页,本讲稿共14页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每个人在伦理关系中应尽的道德义务,并用道德来调节,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1页,本讲稿共14页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每个人在伦理关系中应尽的道德义务,并用道德来调节,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形式。
第2页,本讲稿共14页
宗法制
含义: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在周朝。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第3页,本讲稿共14页
一、家庭道德观点
首先,父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其次,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原点
再次,兄弟也是传统家庭中的重要关系
二、 社会公德观点
社会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领域。和佛教的出世超生,道家的避世全生不同,儒家认为人的幸福与完善不在天国,不在世外桃源,而在现实社会,因此,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社会发展就成为了儒家极为重视的义务。君臣、朋友、长幼这些都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因此,儒家又特别注重社会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调节与和谐,提出了处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君臣关系与君民关系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儒家在处理这一关系时讲求君仁臣忠,臣子要忠于君主所托,忠于民众所望,尽职尽责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样的,作为统治者的君主也应起到表率作用。
第4页,本讲稿共14页
父子关系是儒家最为强调的一种关系,在孔子以至稍后的时代,父子关系远远高于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都是可以改变的,惟有父子关系,一旦发生,就是不可改变的,这一种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第5页,本讲稿共14页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关系,是一切家庭关系的原点,有夫妻然后有父子兄弟《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得其极也,察乎天地。夫妻为人伦之始、风化之原,能够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就能够处理好其他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夫妻交往相敬而有礼,就不难有礼地对待其他人了。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夫妻相敬如宾的典型。如春秋时翼缺夫妇“相待如宾”,汉代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等等。儒家提倡的夫妻和谐、同甘共苦、相敬如宾的思想,对当代的夫妻的道德建设,仍有很好的借鉴。
第6页,本讲稿共14页
兄弟关系也是家庭中的重要关系,兄弟和睦友爱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儒家以“孝悌”为仁之本,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礼记-礼运》规定的“十义”,首为“父慈、子孝”,次即“兄良、弟弟”。兄良是说兄长应该爱护弟幼,弟弟是讲弟幼尊敬兄长。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把肥沃的土地分给了弟弟,自取荒芜之地;把坚实的器具分给弟弟,,,笔笔皆是.
第7页,本讲稿共14页
道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这是老子描绘的理想国,在这里百姓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老子认为,由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人与人之间才能无所争斗,无所贪欲和谐相处,宽大为怀,形成老子所构想的理想社会。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第8页,本讲稿共14页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道家也表现出与儒家不一样的主张。儒家强调君臣父子等关系,带有明显的宗法等级关系的色彩,而道家推崇的是人我之间的平等,因为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道家提出“以百姓为心”的命题,主张按人民的意愿来治理国家,做到省刑罚,轻税赋,去礼文,宽政务,以此安定天下。可以说道家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他们重视个体的观念。
道家所设想的理想世界,带着乌托邦的性质, 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 始终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政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道家和谐观的现代价值在当今日益突显了出来,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第9页,本讲稿共14页
1、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博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