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ppt

格式:ppt   大小:8,942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26 文件大小:8.7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
第1页,本讲稿共36页
重庆的故事
第2页,本讲稿共36页
很久以前的重庆年年发大水,后来大禹来治水,擒拿了作怪的一条水龙,将它斩成3段,分别将龙头、龙身、龙尾压在三座塔下,并且告诉后人,三塔,恢复了国内秩序。过了些日子,楚王派出使臣找到巴蔓子,要求他兑现当初的承诺,将三座城池割让给楚国。巴蔓子对楚使说:“不错,当初我的确答应过,但那是楚王乘我国遭遇危机强加给我的条件,我作为将军本来就守土有责,岂能私下将三座城池割让给外国呢。尽管如此,当初我答应了楚王,也一定要信守承诺,决不让你这个使臣为难。城不能割,但我的头可以割。用我之头,充我之城,以谢楚王,这样可以吧?”巴蔓子边说边抽出佩剑,一下将自己的头割下来。奇迹在这时发生了,断头之后的巴蔓子仍然站立着。史籍记载的情节是,“蔓子乃自刎,以头授楚使。”
第22页,本讲稿共36页
楚国使臣没有完成接收巴国三城的任务,只得将巴将军的头颅带回国去复命。楚王听罢不禁深受感动,说:“假使我们楚国能得到巴蔓子这样忠勇义气的将军,又何必在乎那几座城池呢!”于是下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将军的头颅。巴国也为将军举行了国葬,其无头之躯埋葬在国都江州,任后人缅怀凭吊。
民间传说中的巴蔓子将军,既是忠勇爱国精神的化身,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人民重义气,讲诚信,护国爱民,舍生取义传统道德风尚的人格代表。相传三国时代,巴郡守将严颜被蜀将张飞打败,张飞要他投降,严颜就说:“巴国自古以来只有砍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这让张飞深受感动,于是义释严颜。
第23页,本讲稿共36页
严颜所说的砍头将军就是巴蔓子。此后,巴将军传说一直在巴地经久不衰,其传承脉络如下: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最初以民间口头文学方式流传。公元4世纪东晋常璩[qú]所撰《华阳国志》将巴将军传说收入正史,成为该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
。清代《巴县志》及民载莲花池为巴蔓子将军墓地。
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第一军军长兼川东边防督办但懋[mào]辛主持修成墓园并立碑“东周巴将军蔓子墓”,此墓保留至今,渝中区民间称为将军坟。以此为据的巴将军传说也成为重庆民间故事的精华段落。
第24页,本讲稿共36页
D:\lindz\二年级思品\二年级下册\你所不知道的中国 重庆站:走马镇民间故事-20141015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凤凰视频-最具媒体价值的综合视频门户-
第25页,本讲稿共36页
重庆的歌
第26页,本讲稿共36页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原川东一带的民歌,其故乡为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星乡,如今流行于四川重庆一带,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
歌曲旋律自由,音域只有六度,歌曲中大量运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罗儿”“朗朗扯光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流露出歌者的愉悦自得的心情,也使这首歌更加的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一首唢呐名曲。
发展至今,《太阳出来喜洋洋》已广为流传,并于2004年被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作为该县县歌,还于2003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登上央视舞台。另外,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四川昊天影视公司于2007年联袂打造的同名电影《太阳出来喜洋洋》顺利上映。
第27页,本讲稿共36页
第28页,本讲稿共36页
儿歌童谣 - 童谣儿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生活视频-爱奇艺

第29页,本讲稿共36页
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楚宗王作的《对楚王问》中,就载有以木洞山歌为主体的"巴人歌谣"。木洞镇,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岸边,历史上是水陆商贸集散地,人杰地灵,孙中山辛亥革命大元帅府秘书长杨沧白先生、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都出生于此。木洞山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巴渝文化的熏陶下,经过当地群众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中的不断创造、积累和提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巴渝山歌文化,同时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山歌手。
第30页,本讲稿共36页
重庆的戏曲、舞蹈
第31页,本讲稿共36页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