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比照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比照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通感
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闹〞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春意闹〞使听觉视觉相通,是通感的手法,把盎然的春意表现得更生动、更真切。
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用典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用汉文帝召见贾谊的故事,讥讽当朝不用贤臣,抒怀才不遇之恨。由于是用汉代之事讥讽当朝,因此也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诗中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之句,春风十里的扬州应该是一片繁华景象,可眼前却是一片荒芜,昔盛今衰的比照中抒发出诗人深深的伤感之情。
用典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抑扬
诗中用先扬后抑之法,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表扬,但到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是贬抑。先扬后抑,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
把要贬抑否认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到达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点染
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衬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衬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点染
“去去〞是“点〞,点明所抒为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染〞,对离别之情再用景物加以渲染衬托。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衬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衬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托物言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单独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所写之梅,实际上正是自己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写照,同时借助梅的形象也抒发了诗人不愿迎合世俗、追逐名利以及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思想情感。
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几句诗,虽没有直接抒写感情,但从所写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很好的。诗人远离官场,在恬淡的田园生活中自得其乐,这种心情自然地流露在景物描写之中。
情景相生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景中寓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到不同的说法。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上句写天地愁惨之景,下句抒赴死如归之情。写景对抒情起衬托作用,情也悲壮,景也悲壮,可谓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情景相生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景中寓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到不同的说法。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那么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借古讽今
托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化静为动
圆信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