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毛茛科♀*,K3~∞C3~∞,0A∞ G1~∞ :1:1~∞
草本或藤本;
单叶或复叶,叶片多缺刻或分裂,稀全缘;
雄蕊和心皮多数,别离,常螺旋状排列;
聚合瘦果或蓇葖果,稀为浆果。
*
*
黄连 Coptidis形成层,味辛辣而麻舌。
饱满,质坚实,断面色白有粉性者为佳。
*
*
附子
毛茛科植物卡氏乌头侧根〔子根〕的加工品。
加工品:
泥附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
*
附子加工品
泥附子:夏至到立秋间采挖,摘取子根,除去泥沙,须根而成。
盐附子:选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盐卤中〔主含氯化镁〕,过夜,再用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晾晒,直至附子外表出现大量盐粒,质地变硬。
泥附子,盐附子需炮制加工才可药用
*
*
附子〔黑顺片〕
炮制加工:取大、中个头的泥附子,洗净,浸入盐卤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切片,并用红糖和菜油炒成的调色液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现油面光泽,口尝不麻舌,枯燥。
*
*
黑顺片
性状:不规那么的切片,外表黑褐色,切开面暗黄色,油润光泽,略透明,有纵向脉纹,质硬而脆,折断面角质状。
片大,厚薄均匀,外表油润为佳。
*
*
附子〔白附片〕
加工方法同黑顺片,只是不加调色油,煮至透心后剥去黑色外皮,切片,水漂,蒸透,晒至半干,用硫磺熏,枯燥。
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
*
*
横切面
形成层成多角环状。导管呈“V〞字形或放射状排列。
*
*
化学成分
生物碱
乌头多糖
其中双酯类生物碱,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炮制后水解为乌头原碱,毒性降低。
*
*
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1〕强心,〔2〕大剂量引起心律失常,〔3〕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4〕提高抗缺氧能力,(5)抗休克。
对中枢系统作用〔1〕镇静镇痛,〔2〕局麻,〔3〕抗寒。
抗炎、提高肌体免疫力。
毒性:乌头碱致死量:3~4mg,。
*
*
川乌成效
性热,味辛,苦,有大毒。
祛风除湿,温经镇痛。
一般炮制后服用,生品外用,作为镇痛剂。
入煎剂先煎,孕妇忌用。
与半夏,瓜蒌,川贝,白蔹,白及相反。
*
*
附子成效
性大热,味辛,甘,有毒。
温里去寒,回阳救逆,温中止泻。
用于亡阳证、阳虚证、痹痛等。
入煎剂先煎,孕妇忌服。
*
*
现代临床
休克抢救。
附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伴有心力衰竭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腰腿痛等。
*
*
草乌
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枯燥块根。
秋季采挖。
多为中药麻醉剂的组成局部。
*
*
性状鉴别
形如乌鸦头。
个大,质坚实,断面色白,有粉性,残茎及须根少者为佳。
*
*
雪上一枝蒿
雪上一枝蒿或短柄乌头的块根。
云南草药
消炎止痛,祛风除湿。
一般外用,极量一次70mg。
*
*
白芍
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枯燥根。
产于浙江——杭白芍
产于安徽——亳白芍
补血药
*
*
性状鉴别
圆柱形,粗细均匀。外表淡红棕色,光滑,隐约可见横长的皮孔痕。质坚实而重,角质样。断面形成层明显,淡红棕色,木部有细微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酸。
*
*
粉末鉴别
粉末白色
草酸钙簇晶
木纤维
具缘纹孔导管和网纹导管
糊化淀粉粒
*
*
化学成分与理化鉴别
单萜类化合物:芍药苷等,为主要有效成分。
理化鉴别:硫酸水解,乙醚提取,蒸馏物经加热可得结晶性升华物〔苯甲酸〕。
水提液点于滤纸上,在UV下观察可见兰色荧光。
*
*
药理作用
镇痛,镇静作用〔白芍总苷〕;
解痉作用〔芍药苷〕;
护肝作用;
扩冠,增加冠脉流量,对抗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抗血栓;
抗炎、抗病毒、抗溃疡;
醇提物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
*
成效
性微寒,味苦,酸。
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用于头痛眩晕,腹痛,血虚萎黄,自汗,盗汗等。
*
*
现代临床
神经系统疾痛:白芍100g,佐以知母、葛根、蝉蜕、甘草治疗面肌痉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细菌性痢疾、肠炎、胆道感染等。
妇科疾病
*
*
赤芍
芍药或川赤芍的枯燥根。
多为野生。
清热凉血药
*
*
性状鉴别
圆柱形,外表暗棕色或紫棕色,粗糙,表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断面平坦,粉红色或黄白色,木质部有放射形纹理,气微。
川赤芍断面黑褐色。
*
*
成效
性微寒,味苦。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用于湿毒发斑,吐血,衄血,肝郁胁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以及冠心病 ,心绞痛等。
*
*
白芍与赤芍比较
白芍 赤芍
1、 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