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文档名称: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doc

格式:doc   大小:237KB   页数:7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doc

上传人:977562398 2022/1/29 文件大小:2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 70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二).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 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也称注意的范围了,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 (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的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意志、身心精力)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接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的现象。
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室内布置简朴;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教学方法新颖,形式多样,组织生动,内容丰富)
、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4 / 70
,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提问等。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正确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规律组织教学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范围
(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感觉热烈)
二、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种类:(1)空间直觉----空间特性在人脑的反映 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说明的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