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5 正当的;
只要不以不正当手段来取得财产,政府就不应干
涉;
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四)倒U形理论——
经济发展使社会公平处于先恶化后改进的过程之中
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R. Kuznets)提出。
主要观点: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
象;
收入分配变动的轨迹是先恶化后改善。
早期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储蓄和城市化的作用;
后期收入差距缩小的原因:政府干预、人口变动(富人绝
对数下降)和技术进步。
动态的研究,同时存在很大争论。(五)福利经济学——
公平和效率兼顾是永久的难题
旧福利经济学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庇古(Pigou .)创立。
基数效用论
社会福利的基本命题: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人中穷人所占
份额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国民收人增长越稳定,社会福利越大。
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等化;国民经济增长稳定化。
新福利经济学的创立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创立。
序数效用论
避开了收人分配,只探讨资源配置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原
则,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
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自由竞争使公平问题无法回避;产生社会选择问题。
阿玛蒂亚·森“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学家”
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更关注于公平;
平等是“基本活动的能力”的平等。(一)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内涵
国民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按市场机制(即效率原则)进行的,劳动者得到工资,
投资者得到红利与利润。
再分配:按权利机制(即公平原则)进行的,由政府对初次分配结
果进行调节和再分配。
收入再分配的基本特征:
宏观性:政府既出于自己的独立利益的驱使,也出自处于对全社会
利益的考虑,通过财税政策实行广泛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广泛性: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在全社会广泛地强制地执行收入再分
配。
自觉性:选民、政党和政府政策三者之间的制衡使得政府不能不依
据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自觉地调节和改进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收入再分配制度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政治制度、市场力量的约
束。 : .
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一、收入与分配的定义
(一)收入的定义
(二)分配的定义
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
三、收入再分配制度与手段
(一)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内涵
(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三)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评判标准
四、发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