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讲 碎屑岩的结构
第1页,本讲稿共38页
碎屑岩的结构
定义
指碎屑岩内各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碎屑颗粒的结构
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
孔隙的结构
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研究意义
鉴别描述、分类命名沉积岩的质的影响。
第10页,本讲稿共38页
三)球度
指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
四)形状
实际应用中常用形象的术语描述:
粒状——颗粒各向等长,如石英;
柱状——一向特长,柱面发育,如角闪石、磷灰石;
板状——两向较长,一向较短,形如板片,如长石;
针状——一向极长,两向极短,如石英中电气石包体。
其它——放射状、纤维状等。
第11页,本讲稿共38页
五)分选
碎屑岩中颗粒大小均匀的程度称为分选性或分选程度。
定性分级
主要粒级成分含量>75%——分选好;
主要粒级成分含量为50~75%——分选中等;
没有一种粒级成分能够超过50%——分选差。
六)颗粒的表面结构定义
碎屑颗粒表面的磨光面、毛玻璃化和显微的刻蚀痕迹
成因
机械磨蚀作用、化学的溶蚀、沉淀作用
类型
毛玻璃表面(又称霜面)、沙漠漆、冰川擦痕、各种刻蚀痕和撞击痕
第12页,本讲稿共38页
二、 填隙物的结构
一)杂基的结构
(或)5φ)
有的发生重结晶作用
二)胶结物的结构
胶结物的结构特点与本身的晶粒大小、晶体生长方式、结晶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有关。
非晶质结构
蛋白石、铁质、磷酸盐矿物常形成非晶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玉髓、隐晶质磷酸盐、碳酸盐等。
显晶质结构
粒状、带状/薄膜状、栉壳状、嵌晶式、次生加大
第13页,本讲稿共38页
第14页,本讲稿共38页
第15页,本讲稿共38页
第16页,本讲稿共38页
第17页,本讲稿共38页
嵌晶结构
第18页,本讲稿共38页
第19页,本讲稿共38页
第20页,本讲稿共38页
第21页,本讲稿共38页
三、颗粒与填隙物之间的关系- 胶结类型和颗粒支撑性质
---支撑类型
按碎屑颗粒和杂基的相对含量
杂基支撑
杂基含量高,颗粒互不接触,在杂基中呈漂浮状。
颗粒支撑
碎屑颗粒含量占绝对优势,颗粒之间相互接触
第22页,本讲稿共38页
、颗粒的接触关系----胶结类型
1)颗粒的接触类型
点接触
线接触
凹凸接触
缝合接触
点接触→缝合接触
↓
沉积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经受压固、压溶等成岩作用的强度和进程,
缝合接触——成岩程度深
第23页,本讲稿共38页
2)胶结类型
基底胶结
填隙物含量多,
碎屑颗粒呈漂浮状,
杂基支撑,重力流;
孔隙胶结
碎屑颗粒构成支架,颗粒支撑,点接触,
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
第24页,本讲稿共38页
接触胶结
颗粒之间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颗粒支撑。
镶嵌胶结
碎屑颗粒线、凹凸、缝合接触,有时不能将碎屑与胶结物分开。
颗粒支撑
第25页,本讲稿共38页
四、 孔隙结构
孔隙的大小、多少、喉道特征和连通情况。
砂岩的孔隙空间是由细小喉道连通着的显微孔洞,
孔隙度和渗透率是最常用的储层物性参数
两者一般成正比。
第26页,本讲稿共38页
五、 粒度分析--自学
碎屑岩粒度→判别沉积环境及水动力条件
碎屑岩的储油物性与粒度密切相关
→粒度分析是碎屑岩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粒度分析方法
筛析法:松散或弱固结的岩石
沉积分析:粘土、粉砂岩、砂岩
薄片分析:固结紧密的岩石
第27页,本讲稿共38页
二)粒度资料图解
直方图和频率曲线
累积曲线
用粒度累积重量百分比数值作图
横坐标——粒径
纵坐标——各粒级累积含量
第28页,本讲稿共38页
概率累积曲线
横坐标——粒径φ值,
纵坐标——概率百分数标度
用累积重量百分比作图
表现为相交的几个直线段→沉积物包含几个粒度正态次总体
碎屑沉积物(岩)粒度一般包括三个次总体
悬浮搬运组分
跳跃搬运组分
滚动搬运组分
第29页,本讲稿共38页
三)粒度参数
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度的集中趋势
Mz=(φ16+φ50+φ84)/3
中值Md是累积区县上50%对应的粒径。
标准偏差和分选系数——分选程度
σ1=(φ84-φ16)/4+(φ95-φ5)/
So=P25/P75
偏度(SK1)——判别粒度分布的不对称程度
正、负偏态
峰度(尖度)——频率曲线尖锐程度
第30页,本讲稿共38页
四)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沉积环境中的应用
沉积环境判别函数
萨胡公式
参见P119~221
概率累积曲线
搬运介质的性质
搬运介质的水动力强度
第31页,本讲稿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