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审情度势 润物无声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审情度势 润物无声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成功的德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语文教学的德育就是这样一种渗透教育。所谓渗透,就是不露声色地将德育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渗透点,找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切入点,联系学生和生活实际,审情度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此联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心理实际――即找准实施的切入点,及时认可、表扬学生本身具备的优良品质,并适时抬高、激励学生,促进其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教材中精选的许多篇章堪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范本。如《最后一课》中弘扬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容易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爱国热情;《散步》中蕴含的尊老爱幼的主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紫藤萝瀑布》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幸,不懈地追求生活中美的真谛;《愚公移山》让我们学到了为了理想不畏艰难、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爱莲说》则激励我们要做一个高尚而纯洁的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孟子为我们确立了行为价值的最终评判标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从更高的道德境界指导我们该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挖掘了这些德育因素后,在具体的课堂渗透中,还要联系中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心理实际,找好渗透的切入点,审情度势,寓德育与语文教学中。中学生正处于情绪激动的时期,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夸奖与鼓励,而又普遍具备极强的“模仿”与“思齐”的心理特点。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及时肯定学生对教材中蕴含在人们身上的美好人性以及高尚品质的认可,并联系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给予鼓励,甚至适当抬高,就会极大地促进其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实践。
例如,在学《背影》这一课时,当分析到“望父买橘”这一动人的情节时,教师审情度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说一说发生在生活中的、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的事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被关爱是幸福的,我们在得到爱的同时又该做些什么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得出要尊敬并热爱父母,力所能及地回报亲人的爱的熏陶,取得了单纯说教所无法相比的效果。又如,在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结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段,引导学生列举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古今中外有关历经重重磨难,成就非凡人生的故事。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列举了孔子、司马迁、孙膑、宋濂、林肯、爱迪生、张海迪、史铁生等人成才的事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