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7
文档名称:

海宁城市总体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172KB   页数:9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海宁城市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hnet653 2022/1/30 文件大小:1.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宁城市总体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 97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总则
为协调市域的城乡发展,合理安排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统筹各种资源合理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遵循的指导思想为:环境噪声标准》。
〔3 城镇绿化覆盖率20XX达到32%目标,2020年达到40%。
第三章 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融入长三角、接轨,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1 积极加强与市的协作和联系,全力支持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2 加强与市的协作与联系,配合东扩战略,协调好许村与临平地区、盐仓与下沙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3 加强与桐乡、等城市间的协作,统设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产业和城镇布局,做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基础设施共享,共同建设沪杭高速沿线制造业发展带。
实施产业提升战略,提高产业层次,壮大产业集群。
〔1 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形成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层次,加强技术创新,逐步改变以规模扩为主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引导企业向城镇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集聚。
〔3 继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城市、小城镇建立中小企业的孕育、成长的基地。
实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保持水网格局,保护滨江观潮旅游资源。
〔1 积极改进工业生产模式,倡导"生产清洁化,环境无害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减少以至消除工业污染;加强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减少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影响;协调好城市用地布局与农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
5 / 97
〔2 保护农村地区的现有水网体系,突出水乡特色,保证公共绿地、环境绿地、生产绿地,确保城市之间的开放空间不被侵蚀,保障市域环境的"绿色容量"。
〔3 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文化遗产、河道、堤岸和文物古迹的保护,特别要保护好滨江地带的生态环境。
合理安排产业布局,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发展空间。
〔1 根据市域地理结构特征和产业布局基础,构建条带式布局的产业发展带,由北而南分别为:城市发展带,为城市和城镇的重点发展地区以及二、三产业的主要发展地区;滨江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带,包括钱塘江沿岸的生态保护走廊和沿江农业区,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地区。
〔2 按照全市一盘棋、统筹城乡和分区而治的发展思路,规划有集中有分散的空间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社区服务网络、交通网络、市政公用设施网络和生态网络。
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推进城市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 加快城市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 加强农村地区的各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供水、供
气、通信、供电的城乡一体化。
〔3 调整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布局,重点改善第二产业的布局模式,
引导工业向城镇工业功能区集中;改善农村居民点的布局,选择发展基础好的村庄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4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广覆盖、多层次、多
渠道的"大社保"体系。
6 / 97
第二部分 市域总体规划
第一章 空间布局与城乡统筹
第一节 空间布局
市域土地利用目标:到2020年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93平方公里,%;,%。 2020年以后建设备用地面积为53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建设用地达到193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农村建设用地约35平方公里,人均农村建设用地控制在140平方米以。此外,独立工矿用地为8平方公里,交通用地为28平方公里,水利设施用地为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城市规模
20XX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4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按100平方米控制。
2020年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5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按100平方米控制。
市域空间总体格局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域,呈现三条水平带状空间分布。其一,北部城镇发展带,主要指东西大道以北的区域,是城市、城镇发展的密集区域,以发展工业为主。其二,中部生态缓冲带,指东西大道与杭浦高速公路之间的区域,以发展农业为主。其三,南部滨江生态旅游带,指杭浦高速公路至钱塘江北岸之间的区域,以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
8 / 97
积极促进城镇集中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按照"资源共享,生态优先;城乡兼顾,择优集中"的原则,构筑"两核四区一带"网络型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
双核
在市域围培育一主一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