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页,本讲稿共28页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第2页,本讲稿共28页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页,本讲稿共28页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第2页,本讲稿共28页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第3页,本讲稿共28页
第4页,本讲稿共28页
1993年,中科院以超真空扫描隧道仪,通过用探针拨出硅原子形成两个汉字——中国(放大约180万倍)笔画宽度约2nm。
第5页,本讲稿共28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能再分吗
?
问题:
第6页,本讲稿共28页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第7页,本讲稿共28页
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原子弹就是利用了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巨大能量。
第8页,本讲稿共28页
卢瑟福原子模型
第9页,本讲稿共28页
试验:用α粒子轰击金箔
第10页,本讲稿共28页
讨论1: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是怎样的?
一、原子的构成
观看原子的结构
第11页,本讲稿共28页
讨论2: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如何?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第12页,本讲稿共28页
讨论3: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
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中子不带电
第13页,本讲稿共28页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如:
1、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
质子(+)
中子(不带电)
(电中性)
注意:并不是所有原子均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如氢原子原子核内无中子。
第14页,本讲稿共28页
又如:
第15页,本讲稿共28页
练习1:解释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出现现象的原因
练习2:某原子中共有40个微粒,其中14个微粒不带电,则它的质子数为( )
A. 13 B. 14 C. 40 D. 27
A
第16页,本讲稿共28页
练习3: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
、中子、电子的运动
D
第17页,本讲稿共28页
练习4: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9世纪初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请你指出道尔顿原子学说中与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地方:
(1)
(2)
(3)
原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粒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
原子并不是实心的,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第18页,本讲稿共28页
二、离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如:
氯化钠晶体
钠在氯气中燃烧
第19页,本讲稿共28页
钠原子
氯原子
e-
+
氯化钠
第20页,本讲稿共28页
观看氯化钠晶体的形成
第21页,本讲稿共28页
1、概念: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粒子称为离子。
2、离子分类
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后的产物,带正电荷。
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的产物,带负电荷。
3、离子的表示方法:
X
a+
X——元素符号
a——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目
+——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
如:Na+、Cl-
第22页,本讲稿共28页
小结: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
原子
离子
2、原子、离子、分子的关系
原 子
结合
结合
分解
失去或得到电子
得到或失去电子
物质,如
分子
离子
金属如铜、铁、钙等
稀有气体如氦、氖等
金刚石、晶体硅等
聚集
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蔗糖等
结合
物质,如食盐、氢氧化钾、氧化镁等
第23页,本讲稿共28页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那么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原子一定比离子大吗?
练习:
2、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