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pt

格式:ppt   大小:2,055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1/31 文件大小:2.0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第1页,本讲稿共33页
症状
时期: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部位: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
症状: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冬尚不明确。
第12页,本讲稿共33页
1927年KAWADA在采自日本北海道的病斑上发现卵孢子.
1933年HIURA与KAWADA在日本Gifu发现大量卵孢子,对卵孢子进行了描述,并认为该病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病残体。
其后很少有关于黄瓜霜霉病卵孢子的报道,至于越冬初始菌源的问题,多数人接受CLINTON的观点。
至今尚无卵孢子萌发及接种成功的报道,且卵孢子在一般情况下又极少见,所以卵孢子在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第13页,本讲稿共33页
我国越冬情况:
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
华北、东北、西北等黄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上侵染危害,并产生大量孢子囊,第二年逐渐传播到露地黄瓜上,秋季,黄瓜上的病菌再传到冬季保护地黄瓜上为害并越冬,以此方式完成周年循环。
北方高寒地区,全年约有1-4个月不种植黄瓜,目前多数人推测这一地区的初侵染源可能是由发病较早的地区随季风吹来孢子囊侵染所致。
第14页,本讲稿共33页
传播:
在田间,发病的叶片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再侵染:
孢子囊萌发后,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4-5d,环境不适宜潜育期可延长至8-10d。随后,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为害。
第15页,本讲稿共33页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气温10ºC以上湿度适合就开始发病。20~24ºC最利于发病。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要求叶片存在水滴或水膜,否则在干燥的叶面上,即使有大量病菌,也不会发病。
在保护地发病情况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温湿度控制不好,通风不当,棚室内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会严重发生。
第16页,本讲稿共33页
发病条件
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
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
第17页,本讲稿共33页
第18页,本讲稿共33页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较抗病的黄瓜品种有:津研2号、4号
5号、6号、7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大棚黄瓜灌水要在晴天早晨进行,避免阴天或雨天灌水。要及时通风。昼夜温差不易过大。
喷施1%蔗糖
第19页,本讲稿共33页
3、生态防治1
上午
7——13
下午
13——18
上半夜
19——24
下半夜
24——7
温度
26—30ºC
25—20ºC
20—15ºC
13—10ºC
湿度
75%
70%
70%
80—90%
第20页,本讲稿共33页
生态防治2
高温闷棚:
晴天中午密闭温室或大棚,棚温上升至45ºC,维持两个小时,可以控制病情7-10天,低于42ºC效果差,高于48ºC黄瓜受害。
第21页,本讲稿共33页
药剂防治
喷雾防治
72%普力克水剂800倍
72%克露WP 600倍
90%疫霜灵WP 400-500倍
25%甲霜灵 800-1000倍
75%百菌清WP 600倍
69%安克锰锌WP600倍。
第22页,本讲稿共33页
药剂防治
保护地烟雾防治
45%百菌清烟雾剂200克、15%霜疫清烟剂250克/亩
防霉灵粉尘剂
霜霉和角斑:47%加瑞农WP600倍 ,60%百菌通()500倍
霜霉和白粉:40%三乙磷酸铝WP200倍加75%15%三唑铜(粉锈宁)2000倍。
霜霉和炭疽:40%三乙磷酸铝WP200倍加25%多菌灵WP400倍
第23页,本讲稿共33页
黄瓜枯萎病
黄瓜枯萎病是黄瓜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黄瓜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80-90%,对生产造成的损失据病情轻重和发病期早晚不同而异。
第24页,本讲稿共33页
症 状
典型症状是植株萎蔫。多在成株期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病株似缺水状萎蔫,反复几次后不能复原。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条斑,有胶质物流出。潮湿时产生白粉色霉层。
第25页,本讲稿共33页
第26页,本讲稿共33页
黄瓜枯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