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 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王保民
编辑课件
第一节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基本要求
一、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居住区道路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道路、宅间小路四级。
四、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具有为行人遮阴、保护路基、美化街景、防尘隔音等功能,其布置方式有 “树池式”和“带式”两种。树池式通常用于人行道较窄或行人较多的街道上,种植的行道树可布置在人行道中部或边缘,但不得影响车辆、行人通行及路侧建筑的使用,树池形状有方形和圆形。“带式”则是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绿化带,可种植灌木、草皮、花卉,也可种植乔木形成林荫。
树穴平剖面
编辑课件
五、人行梯道
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道,并在梯道一侧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梯道最小宽度应能保证两人行进,一般不低于1. 5-2. 0m。同时长梯道每12---18级应考虑设置平台,以供行人歇息。
编辑课件
六、人性的多样化道路设计
小汽车进人居住区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将居住区内部小汽车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居住区安宁,保障居民的安全。居住区道路的断面设计与城市道路间应具有明显的区别,居住区道路宜通过具体线形设计或设置中间岛、凸起、阻塞带等达到降低车行噪声,保障居民安全的目的。
编辑课件
设置于道路交叉口处,可于一侧或两侧同时设置,可达到降低车速、缩短人行过街距离的目的 。
编辑课件
沿道路中心线设置,也可位于道路交叉处设置,可以达到降低车速、提高人行安全的目的,也可增添居住区景观
编辑课件
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使整体设置呈S形状,达到降低车速、增添街道美观性的目的 。
编辑课件
在道路两侧对称设置,以达到降低车速和缩短人行过街距离的目的 。
编辑课件
在道路交叉处设置,以达到车行交通不能进人次区域的目的,同时允许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进人,紧急情况下允许消防或救护车辆进人 。
编辑课件
在道路交叉处通过设置绿化等隔离,使两条道路分割开来,限制了车行交通的流动,同时允许步行和紧急情况下车辆的进人
编辑课件
。
设置于道路交叉处,多用于居住区各构成区域相结合的部分,以达到降低车速进人另一区域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居民穿越车行道的距离 。
编辑课件
在两条主要道路交叉路口中间设置隔离障碍,以达到交叉路口更加安全,并减少交通流线冲突点的作用 。
编辑课件
在道路中部设置卵状分隔带,以达到降低车速、减少居民穿越车行道距离的作用 。
编辑课件
设置于道路交叉处,以达到双向车行道路在某段较短的距离内只能单向行驶的目的,有利于减少某方向上的交通量,减少车行穿越交通。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则不受限制 。
编辑课件
设置于道路交叉口中心,形成圆形障碍,以达到减低车速,提高安全,同时促进美观的作用
编辑课件
设置于道路两侧,改变道路车行流线的角度,以达到减低车速、有利于步行者通过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美观 。
编辑课件
设置于车行道路中人行过街通道上,使路面高度逐步隆起,以达到减低车速、确保行人安全的目的 。
编辑课件
使整个道路交叉口逐步凸起至一定高度以达到减低车速、确保行人安全的目的 。
编辑课件
第三节 居住区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库)。在经济发达地区,居住区内汽车停车位应按照居住建筑面积100---200m2设置1个车位。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居住区内汽车停车位按照居住建筑面积200 ~-300m2设置1个车位。别墅区住宅甚至要求每户1--- 2个车位。
编辑课件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同时地面停车宜靠近居住区、小区出人口,不宜布置在小区或组团内部,以减少对住区环境的干扰。为节约用地,居住区机动车停车场(库)宜采用地下、半地下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充分利用高层住宅建筑的地下空间、山地建筑与场地的高差作车库,是比较常见的车库布置方式 .
编辑课件
地面停车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10%,可采用路边停车点、集中车场等具体形式。
编辑课件
一、机动车的停放方式与交通组织
机动车的停车方式与交通组织是停车设施的核心问题,重点解决停车场地内的停车与行车通道的关系,使车辆进出顺畅、线路短捷,避免车辆流线的交叉干扰。
(一)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机动车停放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基本类型
编辑课件
停车场内的交通组织应重点处理停车位与行车通道的关系。车辆的停车与发车方式有前进式停车、前进式发车,后退式停车、前进式发车,前进式停车、后退式发车等。
编辑课件
停车位与行车通道的关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