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赤壁赋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shǎo
朗读课文
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1、属—— 2、冯——
3、缪—— 4、狼籍——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修辞手法( )
嘱
缭
凭
藉
互文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修辞手法( )
对偶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修辞手法( )
比喻
讨论:
1、本段可分为几层?
2、描绘风景的句子有哪些?
3、这些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4、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背诵第一段
第二段讨论:
1、本段可分为几层?
2、本段包含哪些情感?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第三段讨论:
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中吹奏出充满悲哀的箫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是什么?
2、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
(解答思路:①抒发了什么情怀?
②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怀?
③这种情怀表现了什么?)
客的感情是悲伤的,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况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3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解答思路:要回答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
理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标准答案:文章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
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暂之悲,
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
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是抒情。(理);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
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是为了突
出像他这样的既是
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
忧思悲绪上。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
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自己的观点)一般的人在忧患与感到人生短促
或空虚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愁更愁。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
的真正解脱,只有求诸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
脱”,所以他凭借哲学武器,使自己超脱于
悲观,从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第四段讨论: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
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
感悟的?
第五段讨论: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答)
3、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应当如何认识?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和“窈窕”的篇章。
既望:农历十六日的特称,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于:介词,在. 下:方位名词
兴:兴起, 同风雨兴焉
属:zhǔ,通“嘱”, 意思是劝,请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徘徊:古今异,徘徊是明月停留
纵:任凭
一苇:比喻小船
如:动词,到
凌:越过
冯虚御风:乘上太空驾驭风
其:那,那里
遗世:离弃人世
1、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可分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