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规律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规律总结.doc

上传人:2112770869 2022/2/1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三化学重要知识点、规律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 2 页
绪言
1、 化学是研究唔知道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到微粒构成的,即“原子学说”标志化学的开始。(道尔顿,阿伏加德罗)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门捷列夫整理元素周期表 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则用冷却热饱与溶液法。
(6)仪器的装配 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拆时相反。
(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将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物捂器壁(现象: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8)玻璃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第 6 页
(9)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3、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固体之间反应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一定要用酒精灯。
B: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2装置(CO2);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A: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CO、NO只能用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4、气体的验满:
O2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
5、常见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一定先净化后干燥
(1)气体的净化(除杂)
H2(HCl)用NaOH溶液 CO(HCl)用NaOH溶液 CO(CO2)用NaOH溶液 CO2(HCl)用NaHCO3溶液 CO2(CO)用CuO CO(O2)用铜网 O2(CO2、HCl、H2O)用碱石灰(CaO与NaOH的混合物)
第 6 页
(2)气体的干燥(除去水)
注意: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
6、指示剂的使用 使用指示剂只能说明溶液呈酸性或碱性,不能确定溶液一定是酸或碱。
操作方法: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被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绝不能将试纸伸入待测试液中,试纸也不能湿润(测气体可湿润)
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蓝色; 无色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显红色。
9、(1)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2)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3)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4)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取少量,液体取用1——2毫升,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加热试管内的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1 1、验证空气组成实验(书上27页实验2-1)。
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五分之一。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第 7 页
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足量(不够就使结果小于五分之一)2、气密性要良好(不好就使结果小于五分之一)3、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才能记录结果(没冷就记录结果必小于五分之一)4、红磷燃烧时必须关闭弹簧夹(没关则结果大于五分之一)
3、空气的组成及用途。
A:氮气:78%,用作保护气,制冷剂,制化肥。B:氧气:21%,用于支持呼吸与燃烧。C:稀有气体:0。94%,用于做保护气,制冷剂,制彩灯。D:二氧化碳:% 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灭火等。E:其它:0。03%。
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牛奶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注意:纯净物可以含多种元素 如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不是由氧与碳这两种物质混合而成,而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冰与水化学成份一样,只是形态不同,所以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5、空气污染物:包括烟尘与有害气体,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不包括二氧化碳)。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