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文档名称:

《原发性骨质疏松》.ppt

格式:ppt   大小:3,186KB   页数:8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原发性骨质疏松》.ppt

上传人:相惜 2022/2/1 文件大小:3.1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原发性骨质疏松》.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骨质疏松症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 李 晶

精选课件
骨的结构和组成成份
骨的数量:人体共有206块骨。
骨的组成:由密质骨和松质骨组成。
密质骨见于长骨的骨干和扁平骨的表层,又称必要的预防措施,即16000万人。
精选课件
骨质疏松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占90% )
停经后骨质疏松症( I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II型)
继发性骨质疏松(占10%)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占10%
占90%
精选课件
原发性骨质疏松分类
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高转换型。骨丢失主要为松质骨,骨丢失速率加快 ,骨折部位多发生于椎体和桡骨远端,甲状旁腺功能降低,1-25(OH)2 D3的代谢活性为继发性降低,主要病因与绝经有关。尿液钙排出呈现增高。
I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低转换型。发生于 7 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丢失为皮质骨和松质骨,骨丢失率缓慢,骨折部位多发生于椎体和髋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25(OH)2 D3 的代谢活性为原发性降低。尿液中钙量正常。
精选课件
原发I型、Ⅱ型骨质疏松症鉴别
I型
Ⅱ型
年龄
50-70
>70
性别女:男
6:1
2:1
骨丢失
松质骨(腰椎)
皮质骨(四肢)和松质骨
骨丢失率
加速丢失
缓慢丢失
骨折部位
椎体、挠骨远端
椎体、髋部
甲状旁腺功能
降低
亢进
钙吸收
减少
减少
1,25(OH)2D3
继发性降低
原发性降低
主要病因
雌激素降低
增龄衰老
精选课件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精选课件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1)
①长期低钙饮食:每日<600mg。
②PTH增加:骨吸收增加。
③绝经或卵巢切除雌激素下降,骨吸收增加,肠钙吸收下降。
④长期卧床:见阳光少,骨缺乏肌肉活动刺激,成骨活性下降。
⑤营养缺乏:如缺维生素D及K、Ca等,但蛋白质过高,产酸过多,使尿呈酸性,尿钙排泄增加,亦可促进骨质疏松。
⑥糖尿病:尿钙增加。
精选课件
⑦肾功能不全:1α羟化酶活性下降,1,25(OH)2D3合成减少。
⑧过度饮酒:使尿钙增加。
⑨大量吸烟、饮咖啡、浓茶:均使尿钙增加,骨吸收增加。
⑩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巴比妥、大仑丁、肝素均可影响钙的吸收,尿钙排泄增加,促进骨量丢失。
精选课件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2)
○性别: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2-8倍,男性骨量比女性高30%。
○年龄:女性50-60岁后,男性60-70岁后发病率升高,80岁以上达高峰,女性患病率可达100%。50-90岁妇女脊椎骨折发生率是60岁以前的20倍。
○种族:黑人比白人骨量高10%,黄种比白种人发病率低。
○身体瘦小对骨骼负荷小,成骨活性降低,易患骨质疏松症。
精选课件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2)
○胃肠切除,钙吸收下降。
○宇航员失重,成骨细胞活性下降。
○家族史:基因BB型,BMD比bb型低10%。
○脂肪泻。
○类风湿:细胞活性下降,关节肿胀,周围循环障碍,活动受限,骨吸收增加,
○慢性肝炎,肝硬化,羟化酶降低。
精选课件
年龄与骨量丢失
三十五岁以后,骨骼再造过程中,钙从骨骼移出比积存的量还多,骨溶解速度逐渐超过骨合成速度,所以骨质就开始减少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的质与量渐减,流失过速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三十五岁以后,每年骨质平均减少1%。
骨骼再造:正常骨骼的代谢过程称为“骨骼再造”(bone remodelling),就是破骨细胞溶解骨头与成骨细胞填补骨头的这两个过程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以维持一平衡状态。
精选课件
One standard deviation is at the 16th percentile, so by definition only 84% of young women have normal bone density.
精选课件
不同年龄男女 骨密度比较(mg/cm2)
精选课件
不同年龄女性 骨密度
精选课件
The graph shows the percentage of persons with vertebral fracture from 3 of the lines are data from women,blue lines data from men.
精选课件
髋部骨折年发生率
精选课件
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发病率
诺曼:国际骨质疏松学会报告,日本神户,1991,11
(岁)
精选课件
北京市区骨质疏松发病率
N=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