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8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22/2/1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高三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料,具有广泛的用途。试回答:
  (1)我国广西某地蕴藏着一大型芒硝矿。从广西的地理环境看,该大型芒硝矿床应存在于地下浅层,还是地下深层?为什么?
  (2)芒硝可调节室内温度,科学家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之一是将装有芒硝的密闭聚乙烯管安装在房屋的外墙内,当太阳照射时,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达到蓄热效果,使室内温度保持较低温度;晚上,它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放出,使室内保持温暖。请问这是为什么?请用方程式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讲,芒硝可作什么材料?
5
  (3)为测定Na2SO4和NaCl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位学生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称量样品→溶解→加过量试剂A→过滤出沉淀B→洗涤沉淀→烘干称量→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a。实验时,甲学生选用AgNO3作试剂A,乙学生选用BaCl2溶液作试剂A。问哪一位学生所选用的试剂A不合理,为什么?
  b。以下都是在试剂A选择正确时进行的实验:检验加入的试剂A是否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Wg,沉淀物质量为mg,请列出实验测定结果的计算式:Na2S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复习第三章《硫、硫酸》专题时,通过参考一些资料独立编写的试题。本题以学力立意,主要考查硫酸盐的溶解性、结晶水合物得失结晶水所伴随的能量变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等,但试题变化设问角度,以生产、生活实际为线索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第3问能很好区分学生平常是否做过实验、做实验时积极思考,还是“照方抓药”。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做得极不理想,有80%的学生没有全部做对,这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现简答如下:
  (1)地下深层。由于广西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充沛,而芒硝溶于水,因此只有在地下深层才能存在。
  (2)Na2SO4·10H2ONa2SO4·nH2O+(10—n)H2O
  其中n<10。由于芒硝随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得失结晶水,在得失结晶水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因此,芒硝可作储能材料。
7
  (3)a。甲学生选用AgNO3溶液不合理。因为除生成AgCl沉淀外,还可能析出少量Ag2SO4沉淀,而且烘干沉淀时,AgCl将发生分解,使测定结果不准确;b。取上层反应清液,再加入BaCl2溶液,若不再生成沉淀,说明A过量;Na2SO4的质量分数略。
  三、精心点拨,层层推进,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思维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只有在一些经典试题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即顿悟。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只有对经典试题精心点拨,并由此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才能在这种循环过程中,产生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3:有关物质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
  据此填写下列空白:
  (1)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A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学生综合复习时精心选择的试题,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是D为铁盐,因为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从而确定B为Fe,A为硝酸,因而问题(1),(2)的答案很容易得出。由③知:2HNO3(浓)+NO=H2O+3NO2,因此,浓硝酸与铁加热时不能产生NO。试题讲解后意犹未尽,笔者又针对信息③出了下面的思考题:
7
  1、为什么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一般产生NO2气体,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呢?
  2、工业上制备硝酸时为什么只能得到稀硝酸呢?
  说明:本题是对例3中信息③的深化。通过认真分析信息③后,笔者指出:由于浓硝酸中有大量的硝酸分子,硝酸分子与NO分子能很快反应,生成NO2分子和水分子,因而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产生NO2气体,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而工业上硝酸的制备是③的逆反应,是将NO2用水吸收得到的,若得到浓硝酸,生成的浓硝酸将会很快与生成的NO反应,重新生成NO2。通过上述分析,学生澄清了以前的模糊认识,加深了对信息③的认识:
  2HNO3(分子)+NO3NO2+H2O
  笔者针对例3中“铁盐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的信息,还出了下面的思考题:
  铁盐溶液与苯酚溶液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