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表现
1
精选ppt
2
精选ppt
一、一般毒性
3
精选ppt
一、一般毒性
一般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的综合毒效应。
1~50
500~4000
中等毒
51~500
4000~30000
5
低毒
501~5000
30000~250000
50
实际无毒
5001~15000
250000~500000
500
无毒
>15000
>500000
5000
21
精选ppt
蓄积毒性作用
基本概念:
化学毒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外。但是,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22
精选ppt
外源性化学物
排出体外
机体
直接
代谢物
储存库
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
肝脏
肾脏
骨骼
物
质
蓄
积
功
能
蓄
积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能用化学方法测得体内存在该化学物的母体或其代谢物
测不出该化学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却出现慢性毒性作用
23
精选ppt
研究目的
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是形成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性是评价化学毒物能否引起潜在慢性毒性的依据之一,也是卫生标准制订过程选择安全系数的主要依据。
24
精选ppt
1、了解外源化学物的蓄积毒性及其强弱;
2、评价外源化学物是否具能引起慢性毒性,为毒性试验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
3、为制定外源化学物在食品中的限量的安全系数提供依据;
4、确定外源化学物能否用于食品,人类长期食用是否安全。
25
精选ppt
研究方法
蓄积系数法
将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蓄积剂量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的比值。
K=
ED50(n)
ED 50(1)
K
蓄积毒性分级
<1
高度蓄积
1~
明显蓄积
3~
中等蓄积
5~
轻度蓄积
26
精选ppt
研究方法
蓄积系数法
K值越小,表示化学毒物的蓄积性越大
K=1:化学毒在动物体内全部蓄积或每次染毒后毒效应是叠加的。
K<1:反复染毒出现过敏现象
K>5:蓄积毒性极弱
27
精选ppt
研究方法
生物半减期法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
化学毒物在体内蓄积的速度和量与机体单位时间内吸收该物质的速度以及清除速度有关。即使化学毒物以相等的时间间距恒速地吸收入血液,该物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在机体的蓄积量也不呈直线无限地增加,而是呈曲线形上升并有一定的极限。这是因为化学物质吸收进入机体的同时体内也发生着代谢转化及清除的过程。当化学毒物的吸收过程与代谢转化—清除的过程达到平衡时,其蓄积量基本上不再增加。
28
精选ppt
T ½
一种化学物以T ½相等的时间间矩染毒,其在体内经过6个T ½的接触就可以基本上达到蓄积的上限。
T ½短,达到蓄积极限所需要的时间短
T ½长,达到蓄积极限所需要的时间长
研究方法
生物半减期法
29
精选ppt
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1~6个月
一般指2年
30
精选ppt
常年抽烟引起肺癌
饮用假酒导致失明
大鼠饮用三聚氰胺30天后产生组织坏死现象
慢性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作用
亚慢性毒性作用
31
精选ppt
研究目的
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提出安全限量参考值。
观察受试物亚慢性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
探索受试物的毒作用机制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所致毒性作用和可逆性
观察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差异,为确定安全系数提供依据
32
精选ppt
研究设计
实验动物选择
亚慢性毒性试验
年龄:大鼠80~100g
狗 8~12月
小鼠10~15g
数量:小动物≥20
大动物≥6
性别:雌雄各半
慢性毒性试验
年龄:大鼠 50~70g
狗 <8月
小鼠 初断乳
数量:小动物≥40
大动物≥8
性别:雌雄各半
33
精选ppt
研究设计
剂量选择和分组
3个剂量组(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