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第 2 页 共 舞、表演、嬉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喧闹闹,但学生的情感、看法、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加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 课、“嬉戏” 课、“美术”课、“表演”课。我国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老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非常强调回来儿童的生活,教学肯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老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老师主导作用不突出。老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扰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被忽视了。
2、课堂上老师以问代讲,“双向沟通”太多太滥。有的老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洁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精确地洪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老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老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沟通,敬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育。但是,教学中假如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洁,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纳分组探讨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看法,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化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原委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全部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