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一、古代图书馆的文化特色
我国古代的图书馆——藏书楼建筑,非常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崇尚自然,营造自然美丽的环境,强调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和剧烈浓郁的文化韵味,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建筑风格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相识程度有关,趋于封闭、保守,讲究对称和谐,外型古朴高雅].建筑大多都依山傍水或选址在具有某种文化象征意义的地点,即所谓的风水宝地。为营造文化气息,建筑区内廊亭通幽,迂回曲折,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房屋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门窗精工细作,灵秀活现,每一局部都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催人上进,教化人生。楼阁内大量的画、匾、联,字迹娟秀,寓意隽永,启发人们理解主题,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当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的阶段后,过去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供应传经讲学的藏书楼已则演化成为社会大众供应文献与阅读的图书馆。其文化特性表现在诸如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等方面,均努力营造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图书馆建筑。
古代图书馆称之为阁、观、院等,是以藏书为主,建筑多为封闭式的藏书楼。关于藏书处所最早有形制可考的当属汉朝丞相肖何督造的宫廷图书档案馆——石渠阁,《三辅黄图》称石渠阁“其下砻石为渠,说明这座图书档案馆以石料建立,下有流水,留意防火。西汉以后的图书馆概称”阁“,很可能与其它殿阁式建筑相像,柱廊、挑檐、大脊、画栋,增加了学术气氛,东汉的兰台、东观常常有学者会集于此,讲学论道,为人们所憧憬。位于宁波西部的明嘉靖时范钦所建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天一阁,是二层建筑,楼下6间,楼上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这种不求对称的布局是事出有因的,当时,范钦鉴于书楼多患火灾,想照《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话,取以水克火之义,故建楼6间,书橱数目均为6的倍数,取名”天一“。楼下正门悬”天一阁“匾额,廊柱楹联为”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琅环“。庭前凿池蓄水,意在消防,池南垒石作山,池边依墙立小亭,池中小桥穿越林石之间,约300平方米的庭园,山重水复,石径回逶,气概自然,不失雕琢,后来清乾隆为珍藏《四库全书》修建藏书楼,共有文源、文渊、文溯、文津、文澜、文汇、文综七阁,都参照天一阁建立,可见一脉相承的痕迹。综观我国古代现有的藏书阁,藏书院建筑无不体现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亚洲现有最古老图书馆
北京高校复古图书馆
二、现代图书馆的人文化和艺术设计
随着人类跨入信息社会,文化观念及价值体系将发生很大改变,它必将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方向,这些改变表现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注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的创作观念;学问价值规律与信息审美观的建立;注意多元化、特性化与推崇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倾向;以及图书馆网络化与注意高技术、高情感相结合的建筑等方面。
大英图书馆馆长布里安。朗先生在回顾本世纪欧洲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时,满怀激情地说道:“当这个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一个宏大的新图书馆建筑诞生的年头。”随着新世纪数字化图书馆建筑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图书馆文化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留意——在新图书馆建筑落成的同时,必定伴随着新图书馆文化的跃然而立。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文化特性要求它所表现的建筑形象应当是一个着意供应文献与阅读的场所。从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上,努力营造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图书馆建筑。其实,我们无法把这种水乳交融的实际操作与目的要求割裂开来,只有让读者去品尝、感受建筑、环境与人的亲和之力,让来人去评价、赏析那一幢幢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