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样卷苏教版 试题.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样卷苏教版 试题.doc

上传人:相惜 2022/2/6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样卷苏教版 试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21年语文测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撒气〔sā〕 姊妹〔zǐ〕 怒发冲冠〔guān〕 请君入瓮〔wēng〕
B.甲
〔4〕
7.根据情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父亲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70字〕〔5分〕
我打 给水站要求送桶装水。过了好一会儿,师傅才气喘吁吁地把水送到,原来电梯停电了,他是爬了十八层楼梯上来的。
因为还得给别家送水,师傅顾不上休息,提着空桶就出门。我正准备随手把门关上,父亲忙拦住我,扶着门对楼道上的师傅说了声“再见〞,直到他拐过楼梯口,才轻轻地把门关上。
“干吗不把门关上,大冷天的,您站在门口小心冻病了。〞我说。
父亲淡淡地答复:“□□□□□□□□□□□□□□□□□□□□□□□□□□□□□□□□□□□□□□□□□□□□□□□□□□□□□□□□□□□□□□□□□□□□〞
我终于明白,温暖人心的往往正是细微处显示的一份善良。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答复8—11题。〔12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的因素,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有关过度理由效应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于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1973年对一群3~5 岁大的孩子的实验。一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另外一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那么不给奖。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画笔画画,而且绘画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送的活动。这之后,研究人员让所有这些孩子都再进展自由游戏的阶段,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明显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几率要小。研究者因此认为,期望的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在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对于过度理由效应,心理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认知评价理论认为,那些有形奖励,比方说金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控制力和强迫的源泉,它们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决定感,从而削弱人们的内部动机。而那些不定时出现的奖励并不会强迫人们完成某种任务,所以很难被视为一种控制力,也就不太可能削弱内部的动机。此外,无形的精神奖励,例如表扬,会提升人们的自我决定感,并让人们感觉自己很有能力,因此提升人们的内在动机。
过度理由效应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从一个侧面挑战了心理学理论中一直被公认的“强化原那么〞——奖励可以提升行为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过度理由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人们认识到物质奖励并非是万能的,而精神鼓励在促进儿童正确行为的塑造上却略胜一筹。不仅是对于儿童,心理学家伍德·黛西在1999年前后进展的一系列研究综述显示,物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消解同样也发生在***身上,特别是在不管任务做的是好是坏都有奖励的情况下。而精神上的鼓励,比方口头的表扬和非期望中的不固定奖励那么不会降低内部动机,鼓励甚至还会提高内部动机。不过有的研究也显示,对于表现优异者和枯燥乏味的任务的物质奖励也会提高人们的内部动机。
8.下面各句说法符合“过度理由效应〞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B.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C.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或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D.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根本不会影响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9.根据文本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对待奖励会不会削弱内部动机的问题上,认知评价理论同意“强化原那么〞的观点而否认过度理由效应的说法。
B.黛西进展的系列研究不同于兰博等人的数学游戏实验的地方,在于关注了“过度理由效应〞在***身上的表现。
C.过度理由效应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引导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精神鼓励方面。
D.有研究说明,当人们在完成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时,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