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浅析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doc

上传人:rovend 2022/2/7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输液治疗的并发症[1],目前静脉注射的患者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2],其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索条状。结果发现这两种药物都能激活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形成血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 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因素
输液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不可以进行干预的、可以进行干预的两方面,其中不可以进行干预的包括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除此之外其他因素如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均是可以进行干预的因素[21]。
不可以进行干预的因素
病人的机体因素
人体患病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特别是皮肤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营养状况,皮肤室内的空气状况感染时机的多少都是造成静脉炎的后为因素。
药物本身的刺激性
Lanbeck实验[7]发现能激活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载物量引起血栓形成,基于此点作者对某些药物进行了筛选和实验研究,希望能找到抑制这两种黏附分子表达的药物,从而抑制静脉炎的发生,但实验的结果尚未确定。
可以进行干预的因素
溶液的PH值
临床上经常通过调查溶液的渗透压,改变滴速和选择较粗的静脉来降低药物对静脉的刺激作用,但是临床实践中较少通过改变溶液PH值来改变溶液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而正常人体血液系统虽具有较强的缓冲功能,但有文献报导低PH值和高于滴定酸度的溶液更容易引起输液性静脉炎[9],~
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响[9]。
Kuwahara等[10]使用家兔对溶液的PH值对静脉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使用家兔的耳静脉作用观察模型,在固定的输液时间〔6h〕的情况下,观察不同PH值的溶液对静脉的刺激作用,根据Rittenbery标准分级研究结果如表2。
表2 Rittenbery标准分级研究结果
日本学者Fujita等使用碳酸氢钠作为缓冲溶液对前列腺素E溶液进行中和,观察是否可以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1]。前列腺E1溶液为一酸性溶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引发中度或重度的静脉炎,致使治疗不能继续。研究者把7%,虽然研究者为减少输液量将500ml稀释液减少至250ml,但是所有病人均可以耐受为期3周的静脉输液,各种程度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因为学者李葆华等对天然植物药七叶皂连纳的PH值和输液性静脉炎的关系进行了临床研究[12]。他们将病例分为两个观察团,在配液时使用碱性液进行缓冲〔〕治疗7d后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trovenous Nurses Society,NS〕%,干预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如表3。
2
注:α= P=
输液输量及速度
黎旌红[13]等报道静脉